家教与门风,决定孩子的一生

2017-05-13 17:40:33 发布:妙梅 人气:947

图片来源:网络
        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如果我们的孩子不成器,天天惹是生非,表现得很没教养,别人在指责的时候绝对不会说是老师没教育好,也不会说小伙伴把他带坏了,只会说:

       “这孩子家教不好!”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全家一个德行!”
       一个孩子,从来不会无缘无故成功,虽然他们的父母嘴上说着“没有刻意教育,顺其自然而已”,但是人家在孩子习惯、性格、人品上的默默努力,别人是看不到的。
       一个孩子也不会无缘无故就变得没出息,找来找去,肯定能从他的家庭、父母身上找到根源。
      说到底,一个孩子未来的路能走多远,跟成绩无关,跟父母金钱能力家境无关,重要的是家教与门风。
一、拼爹拼的不是权势地位,而是言传身教
       有人说,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很多人拼爹只是为了“钱途”着想,拼的是家庭财力,拼的是权势地位,所以,“拼爹”听上去并不是个好词。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教育也是拼爹拼妈,不过它拼的不是财势地位,而是爹妈的言传身教
       最近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对两个人物的不同家教颇有感慨,一个是反贪局局长陈海,另一个是省委书记的儿子赵瑞龙。
       陈海出于生老革命家庭,父亲陈岩石是一位老革命家,当过兵上过前线,为了抢背炸药包而虚报两岁,结果又因为这两岁而失去副部级待遇,但他从没有向谁抱怨过。
       退休后,陈老卖掉了国家分的房子,把钱捐出去, 然后自费住进养老院。
       虽然退休依然发挥余热,为老百姓伸张正义。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陈老言传身教,对儿子陈海的教诲是,爱党爱人民,做人要正直。陈海大学毕业进入反贪局,成为反贪战线一名正直的局长。
       好的家教与门风,让陈海有正确的人生观,走的是人间正道,前途一片光明。
       而赵瑞龙的父亲是省委书记,资深老党员,在他当政时,为儿子谋取私利,处处有照顾,步步走捷径。即使在他退居二线时,还动辄打电话给下属,给予特殊照顾,他希望儿子有个好前途。
       他为儿子的贪婪一路开绿灯,而绿灯的结果就是让自己的儿子越陷越深。
       不同的家教与门风,让两人有了不同的人生轨迹,陈海虽然意外躺在医院里,但却有口皆碑。而赵瑞龙虽然身家上亿,却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好的家教与门风,会引导孩子走向美好的前途,无论坎坷还是曲折,方向是正确的。而错误的导向则会将孩子引入歧途,甚至是不归路。
       《增广贤文》里有句谚语:
       “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
        笋是因为掉下一层层皮才成为竹子,鱼正因为有了奔波经历才有了成龙的机会。
        而只有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二、好的家教和门风,决定着孩子的前途
       
有人说,家教与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
       
好的家教与门风,就是潜力股,会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里,畅意人生。树立好的家教与门风,就是一个家庭最丰厚的财富,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纵观古今中外,家教与门风,给予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晚清名臣曾国藩,官居要职家境丰厚。
       
但他却教育子女,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但是曾国藩却穷养子女,意在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不靠家庭靠自己。
       
结果,曾家的孩子都成材了。
       
其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
       
无论工作怎样忙曾国藩都不忘教育子女。
       
曾国藩有写家书的习惯,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曾国藩留有十六字治家名言: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他要求长子每天早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要起床洒扫庭院,然后回房练字一千,其中第一个字就是“俭”。
       
吃饭的时候,有一次遇到带壳的谷物,儿子便挑出来放在桌上。
       
曾国藩看见了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捡起来剥开外壳把里面的米吃掉。
       
身教的影响力自然优于言传,一个简单的动作,不需要长篇大论,甚至一语不发,便让孩子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育人先正己,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样,好的家教与门风,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有所为,走入社会才能有大作为。

三、好的家教与门风,就是对孩子大胆说出爱

       梁启超,他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
       不仅如此,梁启超言传身教,悉心培养,他的儿女个个事业有成,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个个皆才俊”的近代以来难以复制的家教传奇。堪称“中国家教第一人”。
       梁启超共9个子女后来都成为杰出人才:
       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航天学家梁思礼,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炮兵上校梁思忠,图书馆学家梁思庄,经济学家梁思达,社会活动家梁思懿,革命军人梁思宁
       在中国人传统的记忆里,父亲总是沉默寡言,默默奉献的人,如同风雨中的老牛拉车,或者是墙角蹲着的孤独人。
       但是梁先生不一样,他对孩子的爱,出于心间,形诸笔墨,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浓浓的父爱。
       在家书中,梁启超将他的儿女们称作“我的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那两个不甚宝贝的好乖乖”“大孩子小孩子们”等。  
       他曾在给孩子们信中如此表白:
       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他可不是只说说就算了的父亲,他是行动派父亲。
       长女梁思顺同他一起流亡日本,由于找不到适合的学校,便由他亲自教授读书,有时甚至为女儿批改作文到凌晨。经济状况稍好之后,为了培养女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他还在家里辟出一座实验室。
       长子梁思成好学不倦,梁启超尤其担心他的身体,每次写信都要询问。还对思成说:
       你生来体气不如弟妹们强壮,自己便当格外撙节补救,若用力过猛,把将来一身健康的幸福削减去,这是何等不上算的事呀。
       另外,先生还给九个孩子都取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小名:
      
梁启超要确保他们都能感受到父爱,而且都觉得自己是父亲心中特殊的一个。他给大女儿思顺取爱称“大宝贝”“我最爱的孩子”,三女儿思懿被他取了个外号叫“司马懿”,小儿子思礼的代号则是“老白鼻”(老baby的谐音)。
      
对次女梁思庄,他在信中肉麻地写道:
      
小宝贝庄庄: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
      
这么温情的梁启超,我们肯定想不到,但是作为一个父亲对女儿写信,我们完全能够理解这份感情。
四、好的家教与门风,教孩子忠厚留余
      
子曰:“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然而,河南巩县的康氏家族却延续了400余年,确切地说,康氏家族自第六代康绍敬于16世纪嘉靖年间,在康店村建立起第一家小店开始,截止到18代康庭兰,中国土改运动开始为止,一共传承12代,堪称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最长寿的家族企业。
      
康家崇尚耕读,康家子弟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康家教育子孙的家训是:


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

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

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

前人之愚,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

忠厚留有余。


       此家训意在告诫康氏子孙,
      
在经商结交过程中勿求凡事有利于己,
      
要努力实现一定程度的利益平衡,
      
留余于人,以保持商业关系的持续稳定;
      
日常交际中要懂得谦恭退让,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要学会精打细算、勤俭持家;
      
家族子孙定要“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哪怕让别人看不起自己的愚拙,也不能让其处处提防自己的巧诈,立身行事。
    
“巧诈”固然可以欺人一时,谋一时之利益,但不会长久;
    
“拙诚”虽然短时间内可能会吃亏,却可以取信于人,涵养操守,立稳人生与事业的根基。
       
短短70余字中,蕴藏的却是康百万家族留余忌尽、忠厚传家的大智慧。
       
中华名匾之一的留余匾,是康百万庄园的镇园之宝,《留余匾》中写道: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

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

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

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174字的“留余”匾是在教育子孙后代,不可穷尽一切利益归己所有,而应临事让人一步,临财放宽一分,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懂得适可而止。
      
400多年来,在家训的熏陶下,康家历代子孙大多向上向善、勤奋好学,从而保持了家族的持续昌盛。
      
育人先正己,父母的言行永远是孩子的榜样,好的家教和门风,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有所为,走入社会才能有大作为,影响一生。
      
但他却教育子女,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但是曾国藩却穷养子女,意在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不靠家庭靠自己。


来源:腾讯儒学

喜欢就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们

相关文章
· 《论语·里仁》篇第十三:能以礼让为国乎
· 《颜氏家训》三大教子智慧
· 曾国藩如何战胜自己
· 《论语·里仁》篇第十二:放于利而行
· 三让天下的他,为何能赢得司马迁的赞誉?
· 《论语·里仁》篇第十一:君子怀德
· 中国古代名人家训9篇 千古好家风
· 《论语·里仁》篇第十:君子之于天下
· 中国传统家训留给我们什么?
· 《论语·里仁》篇第九:士志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