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倡的中庸是什么意思

2015-05-20 00:00:00 发布:妙梅 人气:6925

 

论语·雍也》篇第29章:“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是《论语》中唯一用“中庸”这个词的地方,故值得我们仔细揣摩体会。我在《论语镜铨》中翻译为: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是最高层次的了,人民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评析说:“中庸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范畴,是指看待事物、处理事情应该掌握的原则与尺度,即适中,要不偏不倚,因此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提法,具体实行时要根据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总的原则是不偏激,不走极端。后世许多人把中庸误解为和稀泥,不讲是非,是最大误解。孔子是非常强调是非观念的,中庸是在正确判断是非的前提下不采取极端的处理方式。再透彻点说,庸是平常日用,所有的生活,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礼乐刑政,都要坚持适中的原则,这便是中庸。”“道”、“仁德”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这是儒学实用理性的特点,也体现其现实生活指导原则的伦理作用。如前文提到孔子见南子的问题,孔子对于南子有一定的评价和判断,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去见见也无妨,体现中庸之道和灵活性。”
     
《论语》中涉及与中庸有关的提法还有五处。分别简介之。
       
1、《子路》篇第21章: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里的“中行”是指行为采取适中的做法,中庸、中行意思基本相同。本章是孔子自述其交友之道。一定要和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人在一起,当然是能够中道而行的大君子最好,如果周围没有这样的人,那么和那些思想激进而积极进取的人在一起也可以,与那些高洁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僻之人在一起也可以。总之,讨厌那些口是心非,阳奉阴违,庸俗不堪的卑鄙小人。狂者和狷者只是处世态度上有些偏激而已,但还属于君子的品格。如竹林七贤等便属于此类人。
      
2、《尧曰》篇第1章: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这里的“允执厥中”也是中庸的意思,即要稳妥地把握好中正的尺度。
       
3、《为政》第16章: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大意是说,“看问题要全面,要有两点论,如果只在一个方面下功夫,那就容易偏激,是很有危害的。”实际便是提倡中庸而反对偏激。
      
4、《子罕》第8章: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大意说:“我有知识吗?没有什么知识。有个农夫请教我问题,我好像腹中空空,一点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就从这个问题的正反两面,本末两点来反复询问考察,尽力搞清楚。”从两端向中间寻找最适中的点,便是应该采取的态度。
      
5、《先进》第16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中庸便是最适合的点,如果过了也不好,如果过的距离和不及的距离是一样的,则错误程度也一样。
      
通过对这些原文的考察,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提倡的中庸便是在日常生活中要采用适度原则。这是非常难的,也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如果举例来说,阳货特别想拉孔子加入自己的团队,因此要见孔子不得,后来用手段在半路上碰到孔子,对孔子进行一番不太恭敬的训话,孔子并没有针锋相对,也没有采取报复行动。但依旧坚决不加入而已。孔子一生不为已甚,没有任何偏激的行为。实际便是采取了中庸态度。

来源:腾讯儒学(摘选)

喜欢就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们

相关文章
· 孔子的门生:宰予
· 克己复礼:华夏民族文化传统延续的关键
· 二千多年前,孔子说:3 x 8 = 23 !火爆了!
· 孔子为何称赞楚昭王是懂大道的人
· 《论语》中的无名氏(2)
· 曾国藩遗嘱四句话 后代没出一个败家子
· 李克强:中国人首先要把自己的文化搞通搞透
· 《论语》中的无名氏(1)
· 孔子犹江海
· 孝顺父母是令父母高兴,精神得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