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唯识学——
玄奘大师西行
求得的殊胜教法
唯识学主要由弥勒菩萨宣讲,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在兜率天亲自听闻、记录,然后流传下来的。我们玄奘大师到印度那烂陀大学,听到最殊胜的教法实际上就是这些。
虽然在唐代,中国已经有很多经书了,但是玄奘大师学习的时候,觉得还不能连贯,所以他想到印度去,到佛陀出生、修行、弘法的地方去学习佛法。
▲玄奘大师印度求法的那烂陀寺遗址
那烂陀是舍利弗尊者出生,也是最后圆寂的地方,佛陀也亲自去过。它从佛陀时代就一直延续在这个人世间,既是寺院,也是佛教的大学。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大师去的那个时代,那烂陀大学可以说是全世界规模最大、最权威的佛教学府,规模绝不亚于现在世界上的任何一所大学。
佛法里深入经藏最细腻的部分,实际上是论藏。在戒定慧三学里,论藏是主要负责慧学的,是在解释诸佛所讲的真实义是什么。所以玄奘大师到那里之后,就跟当时那烂陀大学的院长戒贤论师学了《瑜伽师地论》,这个是它最殊胜的地方。
《八识规矩颂》
是祖师慈悲智慧中涌出的方便
《八识规矩颂》是唯识学的精髓,是玄奘大师的一片慈悲心,从智慧里涌出的方便。他用当时大家喜闻乐见的偈颂的方式,把复杂的、篇幅宏大的、深广的佛陀的教法,高度简洁地概括了。
我们中国人喜欢简洁,“简”就要高度地概括,它可以说是一种智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也是众生的一种卑劣相、一种没有福报的相。广博的佛法有时候不容易入,所以祖师大德们方便善巧,先是用一种短小的方式来接引众生,让大家不会畏惧。
“八识”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在佛经里又是大部头的,玄奘大师在这个偈颂里就把八识分成了四个主要的识:眼、耳、鼻、舌、身这是前五识,再加上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每一个各作了三个偈颂,总共十二个偈颂,这在当时是特别对众生机的。
对于说法的人来说,可以把这个偈颂作为总的提纲挈领,偈颂说了之后,可以由此展开,把内容仔细铺陈下去;对于听经的人来说,学习也有路可循了,在这个偈颂里面慢慢去研究,也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
直下剖析
有了清晰觉照的心意识
就会产生离苦得乐的圣果
经律论,都是佛陀的智慧之光。除了我们以方便门给大家结缘,实际上最殊胜的道、当下能受用的,就是具体的方法。所以有句话说,道不能离开身体,修行不要离开我们当下,否则大家不容易领会,不容易得受用。
弥勒菩萨就是直下的,在我们当下的眼、耳、鼻、舌、身,智慧的刀就开始来剖析了。
我们都拥有眼耳鼻舌身,但是我们日用而不知,这个“不知”就是无明,这个无明就创造了轮回。我们的这个心,六道是它造,声闻、缘觉、菩萨、佛也是它成。我师父最后一次公开讲法也是在讲:“三点如星相,斜钩似月牙,披毛从此得,作佛也由它。”
如果“心”是无明的状态,“意”是混浊的状态,那这个“意”的工具就犹如兽足一般,它踏出的足迹就是零乱的,所走的就是不觉照的。原生态的眼耳鼻舌,就会留下轮回之路。
如果以佛陀的智慧光来照见、来分析,实际上,佛光就照亮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我们就能更清楚地去认知它。
根尘境识,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根源是什么?如果对此不知道,那就叫无明。如果通过佛的觉照,我们知道了自己的根尘境识,甚至挖出了它更深刻的本源,那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就变成了智慧的状态、觉悟的状态,我们的心意识就从无明的、混浊的,变成了清晰的、觉照的。
这个清晰觉照的心意识会产生什么?就会产生离苦和得乐的圣果。轮回和解脱,就这么抉择出来了。
唯识建立了菩提道的次第
是修行特别容易得力的地方
所以近代中国,乃至全世界唯识学都在复兴,就是因为它特别实用,逻辑性特别强。近代唯物主义科学很发达,大家更习惯用这种逻辑性非常强的方式,把真理很清晰地推理出来。
总的来说,佛法有两大系统:一个是文殊菩萨的般若性宗,一个是弥勒菩萨深广行派的相宗。对于我们凡夫来说,我们从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就可以入手,然后慢慢地,从外在的有相推理到内心也能安立相,依着这个“扶手”,我们越挖越深,最后“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唯识宗建立的是法相,所以也叫“法相宗”,以寺院立名又可以称为“慈恩宗”。这个“法相”建立了佛法菩提道的次第,所以这一派也可以称为“深广派”,是修行特别容易得力的地方。不仅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是如此,实际上,对于所有想求道的人,都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