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
以坚守不移的信心
和虔诚深切的祈祷
以心印心 从而证悟自性
1
我出家之前最大的愿望就是住山洞。结果在前往浙江找山洞的路上遇到了我们师父,一来二去,因为对师父的信心,又想到要出家。
出家后从没想过要读佛学院,更没想过要住道场,只是想好好亲近师父。我那时候老是跟自己说,现在跟着师父,以后师父圆寂了就马上归隐山林,一门心思修行去。
抱着这样的想法,所以我对怎么讲经说法从来没有留心过,怎么做经忏更是不懂。对我的这些想法和行为,师父也一直默许,他对我的修行的道心是肯定的。
有时候我也想起来,我说师父是天台宗的大法师,我至少天台宗得学一学吧。于是鼓起勇气请求师父给我讲讲天台宗,结果师父来一句,“我现在只讲大义。”
上图:静权法师德相
我们师父曾在国清寺追随静权法师十年,专研天台教观,但我跟着师父的时候,他老人家讲义理基本上不是很学术化地讲,不大引经据论,他都是随缘开示。
2
我们在讲经典的时候都是尽量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再参考古人的讲解来分享给有缘者。比如讲哪一部经典前,比较可靠的祖师大德的解释是要去学习的。其实最早的时候我们讲得还比较完整,按照天台宗智者大师所言,“凡释诸经,皆立五重玄义。所谓一释名,二辩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但越往后,像这个时代,大家都很忙,就越是把重点放在了怎么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一起学习,一起深入经藏,怎么样得佛在经典中所传达的真实义。
所以现在讲经也好,学习也好,更加注重的是大家与经典的一个结缘,还有一个就是对佛陀在讲述这部经典时超越时空的祈祷。尤其我本人,讲经的过程中都是非常虔诚地祈祷佛陀和祖师大德,希望通过学习,使佛陀的威德深入我们的心,从而了解佛陀的真实义。
佛陀是圆满的,“灵山犹在,法华未散”,当我们在学的时候实际上就会入佛陀开演的法会。只要我们的心虔诚,就会得佛的加持,这是毫无疑问的。
3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佛法自身学术化的一面,可以为佛教赢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至少可以让佛教在文化、艺术的层面上传播得更广。像唐朝时,一些高官、智者、名人虔诚学佛乃至出家,必然会大大提升佛教在社会上的公信力。
所以,如果根机对应的话,一位法师在讲经时引经据典,确实可以为听法者增加很多的佛教知识。
我们每次讲经,因为只有三天时间,所以只能放在重点上,让大家从氛围上去感受和体悟。大家如果现场听过《无量寿经》,那三天给你的生命印记,会让你真实地感受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场听过《药师经》,会让你对药师佛的力量深信不疑。
4
所以就像前面讲的,我们在学习一部经典时,重点不在于言辞多么优美,对教理的开显多么深入,主要在于祈祷。像讲《药师经》前,我们都还在文殊寺干活,其实这种劳动就是一种对佛陀的供养。以此祈祷佛陀,加持参与学习的人,业障能减轻一点,能在佛法中得到更多的启迪。
所以讲经说法,形式各有不同,我们的重点是放在意传加持上。以坚守不移的信心和虔诚深切的祈祷,以心印心,从而证悟自性。
微信文章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