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甘露法语荟萃

2019-03-15 08:03: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甘露法雨


图片
图片

 "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楞严经》说:"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千百劫,只名热沙。"这个业报身它的本质就是苦,你在这苦里找乐,纵经劫数,拼尽其体力,亦为枉然。


文殊菩萨说:"苦瓜连根苦",瓜要是苦的连根都是苦的;"甜瓜彻蒂甜",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佛陀是正等正觉,告诉我们:每个众生都有佛性,虽然我们是业报身,但是业报身里面有佛性。《妙法莲华经》比喻:穷人衣中有明珠,虽然他很穷很穷,但果地里有这个无价宝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殊菩萨代表智慧,

他内在的智慧如母亲一般长养万物。


图片
图片

◆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佛教的法会是超越时空的,我们有时候用一种很简单的推理方法,说:"比河大的是江,比江大的是海,比海大的是洋,比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我们的心!"所以心能照一切,我们迷失了这个心,所以叫凡夫;佛陀觉悟了这个心,所以称为觉者。

图片


图片

改变自己的错误就叫学佛。


图片



图片
图片


狂心歇处,歇即菩提。


图片
图片

转一切境界为修行。


图片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图片
图片
图片

  

    心如石壁,方能入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图片


美景是带不走的,美的意境是可以融入于心,打包带走的。


图片


佛经是传递佛陀功德的载体。


图片
图片


观心无心,心境全无。


图片


佛法利益,恭敬中求。


图片
图片

◆ 唯有放下我执,才能离苦得乐

我们坐在这里的是什么身体?

是色身,也叫业报身。

我们有了这个业报身,是苦还是乐?

是苦。

既然业报身是苦,你在这苦中想找乐,找得到吗?

过去有个禅师比喻的,找个干屎橛想把它刻成檀香,它会香吗?

你再精工细做,它也不会成檀香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如果终日烦烦恼恼,此生如何悟道?


要记得时时把法喜装在心中,用智慧来调御。


我们是不是刚强众生,需不需要调伏?


学会调伏我们的烦恼,就会产生功德。


众生是什么?众生就是你的自性。


你度众生的美好心灵状态就是自净其意。 

图片
图片

——摘自侍者记录传喜法师随缘开示



图片
图片



往期精选:


与古诗跨越千年的相遇——有德不孤

一个人能拥有多大福报,必然要有同等高贵的品格去承载

弟子求法应具备的资格

祖师的密义——参学的资格

佛法是应不同众生根机的教育

这么多年来,为什么要讲法?

修行,你找到引路人了吗?

一位僧人的表白——在师父身边做侍者的这些日子

当父亲病了的时候......(一位出家师父的真切感悟)

穿上那件义工服,三宝就已经在加持你了!

佛经里的女转男身是怎么回事?佛弟子为什么互称师兄

“女神节”谈修行:如何活出女性真正的美与智慧

【新年培福】我们为什么要建寺院?

放下、放下,越急就越放不下

实相念佛,功德超过观想念佛和持名念佛

遇梅香一瓣,忽见慧日禅

虹身十步廊,响崖千佛心——慧日廊桥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慧日寻梅记


图片

回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声 明 

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众号:fojiaohuiri608


图片

点赞是随喜,评论是思考,转发是分享!

请将这份爱传递!


相关文章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三十八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 三十六
· 精彩视频推荐:摩登伽女的爱(二)
· 佛门的示现,对懂的人,就是功德
· 地铁上,这对母子一夜刷屏:再好的名校,也比不上懂事的父母!
· 学佛与不学佛的差别在这里!
· 二月初八:恭逢释迦牟尼佛出家纪念日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三十七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 三十五
· 精彩视频推荐:摩登伽女的爱(一)
· 二月初八,佛陀为何出家?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三十六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 三十四
· 精彩视频推荐:恭请佛足印
· 人是什么?是无量劫来自己习气的投影(法语荟)
· 最近爆红通宵排队抢购的星巴克 “猫爪杯” ,你抢到网红杯了又如何?
· 如果了解到这点,修行才会真精进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三十五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 三十三
· 精彩视频推荐:我的出家因缘(终)
· 春色融融莫放逸,拾取闲暇问真理
· 全国人大代表明生法师:将环保教育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 传喜法师新浪微博2月精华法语集锦
· 与古诗跨越千年的相遇——有德不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