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出家日法会特辑 ②
佛经字字皆佛身 与之相应证圣果
●传喜法师
我们在家人也可以如理思维,也可以证得初果须陀洹,证得二果三果。你说:师父,那我也修,我证初果、二果、三果。《楞严经》第一卷你明白了,能俢到心与之相应,你就可以入初果了—— 初果须陀洹又叫“法眼净”,你就可以进入到这个状态了。
佛经伟大吧?佛经比金山银山还宝贵,佛经字字都是佛身!
在佛陀时代,佛陀次第而说法的时候,把弟子心中的结一个一个地解开,佛说到哪儿大家听到哪儿,生命境界就达到与之相应的状态,然后就证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有的根尘迥脱,物我双亡,就证阿罗汉。因为他们是听了佛陀的声音而启发了自性智慧,闻声而悟道,所以叫声闻果。
他们都已证成圣果了,为什么佛陀圆寂还会那么伤心呢?因为他们是从佛口所化生,阿罗汉的智慧是佛所哺育的,“法”因而又称“法乳”,就像妈妈的乳汁长养我们的法身慧命。
当佛音寂灭、佛的身相要消失时,阿罗汉痛苦得捶胸顿足,哭的泪都是血,汗毛孔都往外流血啊! 别说圣人没感情,圣人的感情是大爱,感天动地!
佛教为什么会在人间一代一代延续至今?
佛教在社会上是被尊重还是被排挤?被信仰还是被怀疑?被尊敬还是被诽谤?
为什么佛法还这样要在人间坚持?
这就是诸佛菩萨不舍众生、对众生的大爱,是佛的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就是一切诸佛之悲心,观音菩萨不仅仅是一个人,还是十方诸佛悲心的状态,诸佛悲心状态的人格化就叫观世音菩萨,祂是不分内外的。空气是物理性质,如果你认为空气是无处不在的,那诸佛的悲心不仅像空气是物理的、布满寰宇,还是人格化的、是有情的,所以才说“千处祈求千处应”!但我们却有眼无珠看不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我们现在都坐在这里,你脚下的蚂蚁却不知道上面有那么多人,它看到的只是你鞋底的纹路,它爬到你的鞋底上还以为是爬到了山上呢,太渺小了,人亦如此,以至于看不到佛菩萨。
但佛菩萨看我们,悉知悉见,我们起心动念佛菩萨都知道,佛跟我们之间没有距离。从我们凡夫的角度看,有你有我,佛在天边;从佛的角度看,众生都是同体的,觉了,佛就是我啊!
我们每个人的佛性不增不减,八风吹不动,就看你是理论上的还是真正觉悟到的?你的修行跟你所觉悟的是不是“解行合一”? “解行合一”才是真修行,这个很重要。
苏东坡学佛达到了非常高的悟境,写出来的词句也非常优美:
溪声尽是广长舌,
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
他日如何举似人?
做人你想品味高一点,就好好学佛;学得越好,你的感染力越强就越有价值。李白、苏东坡、白居易个个都是佛弟子,李白称“青莲居士”,《弥陀经》里说:“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说明他向往极乐世界,他自称是品味最低的“青莲居士”,还是很谦虚的。
白居易受过菩萨戒,有时他直接题名“菩萨戒居士”,以前他叫白乐天,很潇洒的名字,后来在杭州当太守的时候,听说有一位老和尚不住房子、茅棚,却住在树上,人称“鸟窠禅师”。他很好奇就去拜访。
跑到树下,对着那棵树磕头,他说:我公务比较忙,今天专程来拜访您,祈请禅师能否用概括的语言,给我总结一些佛法的精要啊?鸟窠禅师就跟他说了八个字: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他一听太简单了吧,就说:这个连三岁小儿也知道啊!禅师就说:三岁小孩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我们做得到吗?白居易一听很受震动,回去就改名“白居易” —— 平易简单做人,重在去实践。人不要太复杂,简单的能做到就很了不起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佛是可以身体力行的,在生活中是可以去实践的,远在天边的极乐世界就是靠你一步一步去实践的,我们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去精勤实践,这样才能圆满观音菩萨的大愿,才能离诸苦恼,超越生死!
今天是观音菩萨的纪念日,就多啰嗦几句。
阿弥陀佛!
(全文圆满)
——佛教慧日编辑室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