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祖师传(一)

2017-05-17 08:43:00 发布: 人气:7



·

·

·

·

·


图片


图片

1

第一祖

慧远大师

      大师法名慧远,俗姓贾,是雁门郡楼烦县人。


       大师从小爱学习,13岁时,就跟随舅父到许昌、洛阳一带游访参学。由于大师博学六经,融会贯通,尤其精通老庄之学,因而儒门宗匠、达官显贵,没有不佩服大师的。21岁那年,大师本想南渡长江,拜当时的大学问家范宁为师,不料正赶上石虎暴死,天下大乱,去南方的路阻塞不通,大师求学之志未能如愿。当时有一佛门大德释道安,在太行恒山上建刹立寺,于像法时代弘扬佛法,声名远扬。大师有一胞弟,出家后法名慧持,从小沉默寡言,而胸襟远大,那年他18岁。于是兄弟二人改南下的志愿为北上,到受都寺,进入了道安法师的门墙。在听闻道安法师讲解《般若经》之后,大师豁然开悟,感叹道:“九流门派不同,学说众多,今日方知都是糠皮和秕子。”于是大师和胞弟,取下发簪,削发为僧,在道安法师座下,归命于佛门。”


       既然有幸得闻大道,大师严肃认真的学风与众不同。常常想着,以弘扬大法为已任,因而精勤思维、读诵、受持,夜以继日。因为家穷,出门所带的钱财有限,山中又供养不足,常常缺被少衣,而兄弟二人谨慎恭敬,从不懈怠。有一僧人昙翼,经常资助他们。道安法师赞叹说:“昙翼确是知人善助。”


       大师借听《般若经》所开发的智慧,生发旷劫修道、旷劫度生的大菩提心,所以神明卓越超群,认识远大深刻。道安法师常赞叹说:“能使佛道大兴于中国的,必是慧远。”


      24岁时,大师就开始讲经说法。曾经有一位居士,在听讲时,提出对“实相”的疑义。大师与他反复讨论,不能明白。大师于是引用庄子的学说相比类,使那个疑惑的人顿时晓然。从此以后,道安法师特地允许大师读世俗的书。道安法师另有弟子法遇和昙微,作风才干光照四方,志愿言行清沏敏捷,对于大师都非常佩服。


      当时正是东晋时期,中原动乱,如水沸腾。大师随从道安法师不得已迁流于他方。到新野时,为躲避乱兵,道安法师让大家疏散,各自找寻修行场所。临上路前,道安法师对各位弟子都谆谆教诲,唯独对大师没有一句赠言。大师跑请于师前说:“师父对他们都有训诲唯独对我没有训导、勉励,莫非是弟子不堪教训吗?”道安法师说:“对你,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于是道安法师与弟子道立等人上长安,大师及慧持、昙邕去荆州,在上明寺留居5年。因想起与慧永同往罗浮的约定,大师又沿着扬子江南下。经过浔阳,见庐山幽雅清净,正可安心修道,谁想却与慧永不期而遇。


       原来在太元年间,慧永路过浔阳,被善信陶范留住,并为他在庐山上建造西林寺。他听说大师也到了庐山,极力挽留,邀请同住庐山,共修道业。大师看了山形地势,走到庐山东麓,用锡杖拄在地上说:“如果此处可以居住,当从土中喷出泉水”。山泉果然应手而出,涌流直下而成为小溪。大师便砍伐茅竹,建庵居住,命名为龙泉寺。这年正是东晋太元9年,大师51岁。


       大师德业馨香,流布四方,追随大师的人也日益众多。大师为众人开讲《涅槃经》,感应山神显灵,不但捐助建寺木材,还动请雷雨平整山地。当时慧永对前来礼拜的江州刺史桓伊说:“远公正当弘扬大道,如今徒属众多,而四方闻名而来的仍然不断。贫僧所居住的西林寺,地方太小,住不下这许多人,怎么办呢?”桓伊听说山神的事后,对大师产生敬仰之心,上书朝廷批准建造了东林寺,命名大殿为神运殿。这年大53岁。于是造西方三圣像,开凿水池,种植莲华,并在水面上造立十二叶莲华钟,指针随波而转,指示时刻,方便修道。四方息歇狂心的出家僧侣,超尘绝俗的在家善信,闻风而至的共计123人。大家选定斋日,共结莲社,又令刘遗民作《发愿文》,刻石立碑。从此昼夜六时,念佛行道,一意西方净土。


       当时王乔之等几人,作《念佛三昧诗》以明志。大师为此作序如下:


     “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是二者,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心,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所以奉法诸贤,咸思一揆(kui音魁,掌管、道理)之契。感寸阴之将颓,惧来储之未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兴。俯引弱进,乘策其后。以此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证-正+永】而已哉!”


       大师自从进入庐山以来,共计32年,从不出山。凡送客都以虎溪为界。


       虎溪源于上方峰顶。大师与莲社道友经常在峰顶上游憩,只是苦于水源太远。一天,有人看见老虎在山顶上跑石,从此就水流不断。人们因而把它叫虎跑泉、虎溪。大师曾亲送陶渊明、陆修静二人,因时遇知已,话语相投,不知不觉过了虎溪,三人相视大笑。后世因而有一幅名画,叫虎溪三笑图。


       大师神情严肃而恭敬,仪容方正有威严,凡是头一次见到大师的人,没有不心惊胆战的。曾经有一位僧人,手持一个竹制如意,想要奉献于大师。进山住了一夜,竟然不敢呈献,悄悄地留在大师座角而去。还有一位慧义法师,性情刚强,从不知惧怕。在拜访大师临上山前,对弟子慧宝说:“以前那些拜见远公的人都不过是庸才罢了,所以才望风推服,你们今天看我的。”上山后,正逢大师讲《妙法莲花经》,慧义师几次想质问,都战战兢兢,汗流浃背,竟然问不出口。出山后他对慧宝说:“远公真令人惊讶,他降伏万法、卓超大众,原来是这样的。”


       当世大文豪殷仲堪担任荆州刺史,上任时路过庐山,专程上山礼敬,与大师一同到庐山北涧迎客松下,二人共谈《易经》,探求大道,整整一天,不知疲倦。殷仲堪感叹地说:“大师智慧深明,实在是难以比量!”大师也对他说:“使君的才辩,就好比山中的流泉。”后人因而把这个地方叫做聪明泉。后来桓玄征讨殷仲堪,大军路过庐山,桓玄邀请大师出虎溪相见,大师以老病为由拒绝了,桓玄只得亲自进山。他手下的人说:“以前殷仲堪进山礼敬远公,您就别礼敬他了。”桓玄答道:“岂有不礼敬之理,殷仲堪不过是个死人罢了。”等到见到大师,桓玄不自觉地屈膝礼敬。桓玄请问大师:“圣人说,父母遗赐的身体不应毁伤,为何您却削去头发?”大师答道:“为的是立身行道。”桓玄只得说对。桓玄本来还有几个问题想质问大师,却不敢再开口,只得说说征讨之事,大师不作回答。桓玄又问大师有何心愿,大师说:“愿施主安稳,愿殷仲堪也安稳无事。”桓玄出山后对手下人说:“远公真是平生所未见。”


       桓玄后来以挟天子以令诸候时威势,苦苦逼请大师出山入朝,致信于大师,劝令作官。大师回信言辞正大坚定,志向牢不可拔,超逾丹石,桓玄终究没有请动大师。接着桓玄又欲淘汰众僧,教令还俗。他对手下官僚说:“出家人如果能够讲解经文、阐述义理的,能够遵循戒律、有秩序的,能够宣扬荷担大法的,可以留下。与此相违背的,全部还俗。唯有庐山是道德之人所居,不在搜减之列。”大师为此专门致书于桓玄,讲述我佛玄妙的戒律条文,及如何遵照执行,桓玄都一一听从。


       成帝年幼的时候,由庾冰辅政,认为出家人应当礼拜帝王,而尚书令何充,仆射褚翌、诸葛恢等,向皇帝报告不应礼拜。朝廷大臣都赞同何充的意见、可是门下省却按照庾冰的指令予以驳回。议论纷纷,难以决定。等到桓玄到姑苏后,与庾冰的意见一样,欲令出家人礼拜帝王,并致书于大师。大师回信说:“袈裟并非朝堂之衣服,钵盂也不是庙廊的器物,出家是尘外之客,不应礼拜帝王。”于是著《出家人应礼拜帝王论》5篇。桓玄开始时非常固执,读了大师的书信后,就改变了主意。后来桓玄篡位为帝,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向西逃奔,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从江陵回驾京师,路过庐山。辅国大臣何无忌劝大师迎接皇帝车驾,大师仍以老病为由不下山。安帝派遣使臣慰问大师,大师上书致谢并申明老病,安帝又下诏慰问作答。


       庐循占据江州城时,进山拜访大师。大师因与他的父亲少年时同为书生,所以见到庐循后,十分高兴地谈论往事,从早晨到傍晚。有的僧人提醒大师说:“庐循是国家的贼寇,和他交往友好,不怕别人起疑心吗?”大师说:“我佛法中,无取无舍。有智之人自然能觉察到这一点,不值得害怕。”等到宋武征讨庐循时,他手下有人说:“远公一直在庐山,与庐循相交很厚。”宋武说:“远公是一世楷模,肯定是对谁都不分彼此。”因而派遣使者,驰马送书向大师致敬,并留下银钱米面。至此,大家方才叹服大师的高明远见。


       大师因为江东经藏极缺,便派遣弟子翻越葱岭,购清梵文原本,并广传关中。此后经律出自庐山将近百卷。大师曾著《法性论》14篇,发明佛陀泥洹常住之旨。与大师同时代的汉传佛教大翻译家鸠摩罗什大师,见到文章后感叹他说,“远方边地,没有见过佛陀大经,却能如此与经文暗合道妙。佛经说,末代东方有护法菩萨,正是这位值得尊敬的仁者啊!”所以后世佛门弟子,都尊称大师为东方护法菩萨。


      大师自入庐山以来,共计32年,足迹不入尘世。专志于西方净土,以澄净之心,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境。开始11年间,共有三次见到阿弥陀佛,而深沉厚道,不与人言。到义熙12年7月30日傍晚,大师在般若台东龛,刚刚出定,就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如《十六观经》所说。佛对大师说:“我以本愿力故,来慰告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莲社中先已往生的佛驮耶舍、慧持、慧永、刘遣民等,都在佛的两侧,上前与大师作揖,对大师说:“师父发愿在我们之前,来西方却为何这么迟。”


      大师对弟子法净、慧宝说:“我从开始居住在庐山,前11年中三见佛相。今天又见到,我往生西方必定无疑了。”又说:“七日为期不算急迫。”于是卧床示现疾病,并亲自起草遣嘱如下:


    “吾昔以知命之年,托业此山,自审有毕尽之期,便欲绝迹外缘,以求其志,良由性弱于断,遂令同趣相引,时贤过眷,情以类感,不觉形与运颓,今年已八十三矣!仰寻远离之诲,俯慨自负之心,徒令此生虚谢,以悼往疾之深,于今时到,露骸松林之下,即岭为坟,与土木同状,此乃古今之礼,汝等勿违,苟神理不昧,庶还其诚,大哀世尊,亦当佑之以道。”


       弟子们恸哭不停,犹如父母过世。大师知道他们世情难以割舍,只得允许七日致哀,到期将随缘入灭。年岁大的弟子,请大师用豆豉酒治病,大师说:“戒律没有明文可以通融”,不同意。又请大师饮用米汁,大师说:“日已过午”,也不同意。最后用蜜水请大师饮用,大师就让他们查阅律文。没到一半,大师就溘然而逝。留下遗嘱,让弟子们将尸骨暴露存放于松林树下,以岭为坟。就象树木倒下一样,自然风化为土。弟子们不忍心如此,未能遵照大师的遗命。而与浔阳太守阮侃一道,将大师遗体葬于西岭,并砌石为塔。这年大师83岁。大文学家谢灵运,为大师作文纪念并立塔碑下。



2

第二祖

善导大师

图片

      大师法名善导,字净业,父母不知是何许人。后世佛门弟子都尊称大师为善导和尚,说他是阿弥陀佛化身。


       大师生于隋炀帝大业9年。10岁时,在密州明胜法师门下出家。开始学习《三论宗》,继而读诵《法华》、《维摩》等经。受具足戒前,大师觉得教门众多,倘若不契合自己的机宜,就可能枉费修行功夫。等到依止妙开律师受具足戒后,大师一日进入藏经处,在《大藏经》前默默祝祷后,信手从经柜中取出一本经书,仔细一看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师就发愿:定当托质于莲台,栖神于净土。于是专心于此经并感叹道:“其他修行功业,道路迂徊偏僻,难以成就,唯有这一观门能速超生死,我得到了最适合自已的法门了。”自此大师常修十六观门,思惟西方胜境。


       大师追慕慧远大师万古流芳的踪迹,专程前往庐山东林寺瞻礼,身心豁然,便隐居于终南山悟真寺。不几年,观想深妙,在定中尽见西方净土,宝阁、瑶池、金座等,活生生象在眼前一样。大师不觉泪流满面,举身投地,至诚礼敬。得到这种殊胜的定力之后,大师便游历名山大川,参访大德,随方度化。


       大唐贞观年间,大师听说道绰禅师在晋阳开讲净土法门,设立九品道场。因而不远千里,前往请问修学要旨。道绰禅师授与大师《无量寿经》。大师执持经典,受持读诵,定中所见净土胜境,明明白白地又在目前,因而随即入定,七天七夜不起于座。当时道绰禅师年已80岁,而大师仅29岁。道绰禅师见大师入定,已得念佛三昧,问道:“道绰念佛,能不能往生?”大师说:“师父可采一茎莲华,供于佛前,行道七日。若华不凋萎,就证明能往生。”禅师依照大师所说,果然七日华不萎黄。道绰禅师深深赞叹大师,神游净土的愿力,因而又请大师再次入定观察,是否现在就能往生。大师入定后不到一小时,就回来说:“师父应当忏悔三项罪业,即得往生。第一,师父曾把佛像放在屋檐下的窗台上,自己却住于深屋,此罪必须在十方佛前忏悔;第二,师父曾役使鞭打出家人,此罪应当于四方僧前忏悔;第三,师父曾经在建造房屋时损伤虫蚁,此罪应当于一切众生前忏悔。”道绰禅师静静地回想往事,确实所说不虚,因而如法洗心忏悔。忏悔结束后,大师告诉禅师说:“师父罪业已灭,日后若有白光直照灯烛,就是师父往生之相。”后来于4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日,道绰禅师在定中看见昙鸾大师乘七宝船,住于空中说:“你的净土莲华已成就,只是娑婆寿命还没尽。”接着又有化佛菩萨,飘然于空中,众人都看见了。


       道绰禅师圆寂于贞观19年4月24日,世寿84岁。后人有评价道绰禅师说:“像西河禅师这样多年念佛的人,还有残罪必须忏悔,可知仅靠自己修行的力量灭罪是多么难。修行不仗佛力,罪业如何能灭。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就能灭除80亿劫生死重罪,这一净土法门,教义是多么伟大啊!”


       大师一生精进勤苦专修净土。每入佛堂,就合掌礼拜,一心念佛,非到精疲力竭不停止。虽是寒冬腊月,照样汗流浃背。从佛堂出来,就为众人演说净土法门。30余年不设别房卧室,从不上床睡卧。除洗浴之外,没有脱过衣服。以般舟、行道、方等礼佛为已任。护持戒品,丝毫不犯,30余年未曾抬眼望女人。于名利从不起心动念,远离一切嬉戏玩笑。所到之处,净身供养。饮食衣服,居士四时供养,都不自己享用,全部回向布施。好吃的东西送往斋堂供养众僧,粗恶饮食留下自用。用所接受的布施,刻写《阿弥陀佛》10万卷,绘画净土境相300余面墙壁。毁坏了的寺院、塔庙,随力营造维修,燃灯续明常年不断。三衣、瓶钵,从不劳动别人洗涮,自始至终,不改初衷。常乐于乞食,每每自责:“释迦如来,还挨家挨户去乞食,我善导是什么人,敢端坐寺院让别人供养”。每次乞食总是独自一人上路,从不搭伴,怕的是途中谈论世事,妨碍修行。大师著有一首著名的《劝化径路修行颂》: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有人问大师:“为什么不劝人观想念佛,而只是劝人持名念佛呢?”大师回答说:“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悯,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念者,百中希得一二。何以故?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续念报佛恩故,虽作行业,常与名利相应故,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此见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已,昼夜莫废,毕命为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参考译文如下:


     “众生障碍深重,净土境细而众生心粗。妄念纷飞,观想念佛难以成就。所以佛陀悲怜,劝导众生直捷持佛名号,正是因为持名容易,只要能相续不断,即得往生。若能念念相续,以生命结束为期,十人称念十人往生,百人称念百人往生。为什么呢?因为外界干扰不相关,因为得到正念,因为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因为不违背释迦文佛的教义,因为遵顺佛的话语。如果舍却专念佛号而杂修,百人之中难得有一二人往生。为什么呢?因为外界干扰容易动心、容易失去正念,因为与阿弥陀佛本愿不相应,因为与释迦文佛的教义相违背,因为不遵顺佛的话语、系念佛号不能相续,因为不能心中念佛相续以报佛恩,因为尽管作了许多修行功业、心中却总是挂念名利,因为喜欢攀缘外界干扰、既障碍自己也障碍别人往生的正因——专持名号。


       对于这一生死大事,八方出家在家修道之人,见解、行为都不一样。有的专一,有的杂修,有的专杂相间。但只要是专意执持名号的修行者,十人修行十人往生。而杂修又不至心真修,千人修行无一人往生。愿一切众生,仔细想好,行住坐卧,必须激励自己,战胜自己,昼夜不停,以生命结束为期。如此,则临命终时,在前一念中死亡,在后一念中即得往生。从此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以至成佛。这难道不是大快乐、大欢喜事吗?”


       大师曾手著《临终正念文》如下:


    “知归子致问于净业和尚曰:世之大者,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世,一念若错,便堕轮回。弟子累蒙开诲,念佛往生之法,其理虽明,又恐病来死至之时,心识散乱,仍虑家人惑动正念,忘失净因,伏望重示归迳之方,俾脱沉沦之苦。师曰:善哉,问也!凡人临命终时,欲得往生净土者,须先准备,不得怕死贪生,常自思念,我现在之身,多有众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见佛闻法,离苦解脱,乃是称意之事,如脱臭弊之衣,得换珍御之服,放下身心,莫生恋著,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尽,须嘱家人,看病人,问候人,凡来我前,但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缘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若病重将终,家人亲属,不得来前,垂泪哭泣,及悲叹之声,徒然惑乱心神,反使失其正念,但教记取阿弥陀佛,一时高声为我念佛,守令气尽。若有明解净土之人,频来策励,至为大幸,用此法者,决定往生无疑也。此是端的要急之旨,当信而行之。或问生平不曾念佛者,还用得否?答曰: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无疑也。余多见世人,于平常时念佛、礼拜,发愿往生西方,及到病患临终,但只怕死,都说不著往生解脱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耶?死门事大,须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蹉跎,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奉劝世人,当以此文,帖安堂前,吃饭之处,及来往要路之间,触目惊心,免令临危忘失,若能于无事前,常以此法精进受持,是为临终大事。”参考译文如下:


    “知归子居士向净业和尚提问:世间大事,没有超过生死的。只要呼吸停止,就属于下辈子了。只要一念之差,便堕入六道轮回。我几次受到您的教诲,教导我念佛往生的法门。道理我已明白,只怕临命终时,心识散乱,又担心家里人哭泣、触摸,动摇正念,忘失持佛名号这一往生正因。万望您重重开示归向净土、径路修行的方法,使我得脱沉溺轮回的苦难。净业和尚说: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凡人临命终时,想要往生净土,必须事先作好准备?不得贪生怕死。应该经常这样想:我现在的身体,有种种苦难,以不净恶业,交相缠绕。若能舍却这个秽身,超生净土,受无穷无尽的快乐,见佛闻法,从此离苦得到解脱,这是最称心如意的事。就好比脱下臭秽破烂的衣服,换上珍贵的皇家服装一样。要放下身心,不生半点贪恋。只要一有病患,别管是轻是重,但念此身总有一死,一心一意等待命尽。还须嘱咐家人亲属,千万不能到跟前垂泪、哭泣、悲叹。不要说世间闲杂之事,说长道短也不须要安慰祝愿安康,这都是无益的空话。因为这样不但不能救命,反而惑乱心神,使临终人失去正念。应让他们只记得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全都为你高声念佛,一直到气尽(气绝之后,仍然要继续念佛六小时,不可停止,不可搬动尸体,这一点至为重要)。如果此时能有明白净土之人,不时前来鞭策激励,则是临命终人的大幸事。


       用这个法门的人,临终决定往生无疑。这一法门,的确是至关重要、至为紧急的,应当相信、实行。有人问,平生没有念过佛的人,也能用这一法门吗?答案是肯定的。此法无论僧人、在家居士或没念过佛的人,只要实行,都能往生,不须怀疑。我见过世上许多人,他们平时也念佛、礼佛,发愿往生西方,然而到了病危临命终时,却只是怕死,丝毫不念及往生净土、永取解脱的大事,直到气消命尽,神识投到冥界,才开始十念,正好比贼走了才想起锁门。就无济于事了,生死之事最大,必须自己用劲才能得利。若有一念之差,恐怕就要历劫受苦,到那时又有什么人能代替呢?好好想清楚了!奉劝世人,应当把这篇文章,恭恭敬敬贴在堂屋前、饭桌旁及交通要道,使人人触目惊心,也免得临终时忘失。若能在身体强健的时候,经常以这一法门精进受持,专念佛名,才是真为自己的临终大事作准备啊!”


       经过大师度化的比丘、比丘尼,出家及在家人,临终现出往生瑞相,以及未到临终即得念佛三昧的人,真是不可称计。持诵《阿弥陀经》的人,有达到10万遍、30万遍的。每日持佛名号的人,有1万至10万声的。有人问大师:“念佛这一善缘,能生净土吗?”大师回答:“就如你所持念,必定遂心所愿。”回答之后,大师自己念佛,念一声阿弥陀佛,就有一道光明,从大师口中发出,念十声以至百千声,则有十道以至百千道光明。


       大师所住的寺院,正在绘画净土境相。一天,大师忽然催促匠人快点完工。有人问是什么缘故?大师说:“我要往生了,只能再住人间三两天了。”果然大师患上了轻微的疾病,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房门,怡然长逝。这年大师69岁。逝后身体柔软,面色如常。众人闻到异香、听到音乐,久久方才消失。这一天,正是唐高宗永隆2年3月14日。高宗皇帝因为大师念佛口出光明,故而御赐匾额“光明寺”,所以后人也称大师为光明和尚。


图片

3

第三祖

承远大师


      大师法名承远,其实父母籍贯都不清楚,大师初始学道于成都唐公,后来又在资川(言先)公座下参学,最后,大师游学之荆州,拜玉泉真公为师。真公让大师居住在南岳衡山,广设教化。追随大师学佛的僧俗男女善信达万人以上。


       大师刚到衡山时,住在西南岩石下面,有人布施饮食就食,无人布施时,就吃泥土、草木,穿衣也是这样。南至海边,北到幽都,来向大师求学佛道的,有的与大师相遇于悬崖边、山谷中。见师体形瘦弱,蓬头垢面,身背柴薪,都以为是富贵人家的仆人,或是大师手下的差人,而生轻慢之人,最后才知道这就是大师。大师教化众生,全都是持名念佛法门。书写大街小巷,刻字于山谷岩石,以大愿力,劝诱、扶助众生,迅速脱离苦海。


       后来大众都背负布帛,看法林木,开凿石料,为大师建造寺院。大师既不拒绝也不当作一回事,听凭众人所为。寺院建成后,被唐德宗皇帝知道了,特地下诏褒奖,并赐名“弥陀寺”众生布施凡有盈余,大师即转施于饥饿病残之人,但从不归功于自己。大师在衡山,常行般舟三昧,即在90天之内,不坐、不卧、不用杂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                                     

       唐朝贞元18年7月19日,大师嘱咐弟子,申明教戒,打扫干净房间,结跏趺坐,在恬静之中安然化去,世寿91岁,僧腊65年,葬于寺南之山冈,大文人柳宗元为大师作文立碑。


       大师在世时,净土宗第四祖法照大师,住在庐山,在定中神游安乐世界,看见一人身穿破旧衣服,侍立在阿弥陀佛旁边。佛告诉他:“这是南岳衡山的承远。”出定之后,法照大师就到南岳寻找大师。见面之后,真的与定中所见一模一样,于是就拜大师为师,并将大师的念佛法门广传天下。


      法照大师后来被唐代宗拜为国师。他曾对代宗皇帝说,他的师父有至高至大的道德。皇帝知道这样的高僧大德不是诏书所能召请到的,特地向南礼拜,并亲书匾额“般舟道场”。大师修行的法门,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太详细。就大师传记所记载,知道大师是以专持名号为正行,以布施持戒为助行。

 


4

第四祖

法照大师


图片


      大师法名法照,不知是何许人。原本住在庐山,修念佛三昧。一天大师在定中神游极了世界,见一僧人穿破旧衣服,侍立在阿弥陀佛左右。佛告诉他:“这是衡山的承远。”大师出定后,立即上衡山求见,在悬崖下见到承远大师与极乐世界所见到的衣服形状一模一样。大师于是就拜承远大师为师,在衡山弥陀台般舟道场精修净业。当时衡山的念佛道场,是江南佛门的最兴盛的道场,追随承远大师而得到度化的人,数以万计。大师既然得到承远大师的真传,便于唐朝大历元年4月,过长安,在章敬寺净土院,依据《无量寿经》编撰《五会念佛法事赞》。


       第二年,大师住于衡州云峰寺。一天,大师正在斋堂用饭,于钵中忽然看见五色祥云,云中有一寺院,寺院东北有座大山,山中有一沟涧,涧北有石门,石门过去五六里,又有一寺,金榜上写着“大圣竹林寺”五个大字。过了一些时候,在用斋时,大师又从钵中看见五色云,云中有几座寺院,所有一切水池高台楼观,纯是金色世界,上万的菩萨在哪里自在随意行动,具有诸佛庄严清净国土的种种妙相。大师欢喜异常,就寻访请问于善知识。有两个僧人,法名嘉延、昙晖对他说:“神人神通变化,不能以凡情测度。但从山川形势看,象是五台山。”


       大历4年结夏安居时,大师在湖东寺开办五会念佛道场90天。至6月2日未时(下午1---3点),感应祥云弥覆,在云端中现出楼阁,阁上有几位梵僧,身高一丈有余,手执锡杖,经行修道。又见阿弥陀佛与二菩萨,身形高大,等如虚空。衡山全城,当时没有人见不到的。每个人都焚香礼拜。直到酉时(下午5---7点),圣像才隐去。6月底,大师在道场外,遇到一位老人,对他说:“你曾发愿要去金色世界,礼拜瞻仰文殊大圣,为什么现在还不走?”大师说:“时事动荡,道路艰难,无法上路。”老人说:“只管早去,路上决不会有困难。”说完,就不见了。大师惊异非常,郑重进入道场,诚心发愿:愿以此身,任凭火烧冰冻,绝不退转。至8月13日,大师就和几位同志从南岳出发,一路之上果然毫无阻碍。


       大历5年4月5日,大师一行到达五台县,远远就望见佛光寺南边,有几道白光。6日,他们抵达佛光寺,境界果然与大师在钵中所看见的毫无差别。这夜四更,又有异光从北山下来,直射于大师身上。大师连忙进入念佛堂,请问刺史有什么吉祥?有一僧人回答说:“这是文殊大圣的不思议光,常常照注有缘众生。”大师听说后,随即身披袈裟,手持锡杖,威仪无缺;朝着发光的地方,向东北走了50里。见一座山,山下有一沟涧,涧北有一石门。门边有二位童子,年约八九岁,面貌端正。一人自称善财,一人自称难陀,引导大师进入石门。向北行走约5里,见一金门楼,走到门楼下,才看见是一座寺院,金榜题字:“大圣竹林寺”,与钵中所看见的完全一样。寺院方圆有20里,共计120处院落,每处院落都有庄严的宝塔。都是黄金为地,金渠流水,华台玉树,充满其中。


       大师进入寺中,到讲堂内,见文殊菩萨在西,普贤菩萨在东,坐于狮子之座,万众围绕,正在说法,法音历历可听。大师在二位菩萨面前,至诚礼敬之后,问:“末法时代,凡夫与圣人相距遥远,知识狭隘、陋劣、障碍,污垢尤其深重,众生本来具有的佛性无法显现出来。修学佛法,可是佛法博大深广就象大海一样,不知末法时代,修习哪种法门最为紧要、最为当机?愿大圣为我解说,断我疑惑!”文殊菩萨回答说:“象你这样,现在念佛,正是时候,一切修行门中没有一门能超过念佛法门的,还有一门是供养三宝,这是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为什么呢?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得一切种智。所以一切诸法,般若波罗密多,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是诸法之王。汝当常念阿弥陀佛,勿使休息。”大师问:“应当怎样念佛?”文殊菩萨说:“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不断地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说完,文殊、普贤二位大圣,同时伸出金色手臂,为大师摩顶授记:“汝以念佛故,不久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快速的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当时二位菩萨各说偈语,大师听闻之后,欢喜非常,踊跃作礼,疑惑之网尽除。文殊菩萨又说:“汝可到诸菩萨院巡礼,以承受教授。”大师听从大圣教诲,一处接着一处,依次巡礼,请教各位菩萨。而后到七宝华园,见花开果满,大小如碗。大师摘取而食,感觉身意泰然。从园中出来,又到二位大圣前,作礼辞退。二位童子将大师送出寺门,大师低头作礼。抬头时,寺院菩萨就都不见了。大师心中怅然,悲欣交集,立了一块石头作为标记。


       4月8日,大师到五台华严寺般若院西楼下安居。13日,大师与50余位僧人,一同前往金刚窟巡礼,来到无著大师拜见文殊大圣的地方,虔诚礼敬三十五佛。大师礼敬刚满10遍,就见脚下广博、庄严、清净,琉璃宫殿中,文殊、普贤二位大圣与上万菩萨,俱在一处。大师见到之后,深感庆幸、欢喜。随后,大师就与众僧回归华严寺。这夜三更,在华严院系楼上,大师忽然看见寺院东面悬崖沟壑边上,有5盏圣灯,大小一尺。大师心中暗暗祝愿,愿圣灯分为百盏,住立一面。圣灯果然如大师所愿。大师又祝愿,愿化为千炬。圣灯也如大师所愿,分化排列,行行相对,漫山遍野。圣灯激发了大师的热诚,独自一人,在深夜中再往金刚窟,心中有愿,愿见文殊大圣。走到半路,天已大亮,圣灯隐去。大师责备自己,举身扑地。忽见一位梵僧,身高七尺多,自称是佛陀波利。


        佛陀波利,汉语的意思教觉护,是北印度宾国人。唐高宗仪凤元年,他来朝拜五台山,感应文殊菩萨示化成老人,让他回印度取《佛顶尊胜陀罗尼》,来中国翻译流通。永淳元年,他取回梵文经本到长安,后来就隐居于五台山金刚窟。就在如今的永兴龙首岗,还有波利尊者的舍利骨塔。


       当时佛陀波利尊者对大师说:“师父如此不辞劳苦,有什么愿望吗?”大师回答说:“愿见文殊菩萨。”尊者说:“若是志愿坚定真实,就把鞋脱下,我让你在咫尺之间得见大圣。”大师就脱下鞋子,闭目净思,顷刻之间已进入金刚窟内。只见一座寺院,黄金匾额上题着“金刚般若寺”五个大字。寺内建筑,都是用叫不出名字的珍宝装饰而成,光明闪烁。楼观繁复重叠,殿宇连绵不断,屏风精致,铃铎交鸣,院落大约有200余所。有的地方还有藏珍楼,里面供着《金刚般若》等一切经法。寺院中的人物,身形魁伟,不是人间所常见的模样。文殊大圣,在众人的拥簇之中,分外尊严。在大圣慰问劳苦并饮食之后,波利尊者将大师引出寺院。大师乞求留住寺内,尊者说不行,安慰他说,努力精进修行,再来就能留下了。大师回到原处,穿上鞋,回视波利尊者,已隐身去了。


       12月初一,大师在华严寺入念佛道场,绝食念佛,发誓就此往生净土。到第七天初夜分,正念佛时,见一位梵僧,到道场来,对他说:“你所看见的五台山圣境,为什么不说出来?为什么不留传给后人?”说完就隐去了。大师心里有点惊奇。第二天申时(下午3---5点),大师正在念佛诵经时,又见一位梵僧,约有80多岁,神色严峻,对大师说:“师父所看见的五台山灵异境相,应该普示众生,使他们大家发菩提心,获得大利益。为什么不说呢?”大师说:“我确实没有隐瞒圣境与大道的心,只是恐怕有人听说后怀疑、诽谤。”梵僧说:“像文殊菩萨这样的大圣人,现在就在五台,尚且招人诽谤,你有什么可怕可担心的。但能使众生听闻之后,发菩提心,像敲击涂毒鼓,使远远听到的人都中毒一样,不过是让众生与文殊大圣结缘罢了。”大师听从梵僧的指教,仔细回忆所见所闻,认真记录,流传于世。


       大历6年正月,江东僧人慧从,与五台山华严寺僧人崇晖、明谦等30余人,随从大师到金刚窟的处所,及大师立石标记的地方,瞻仰前日圣人的踪迹。大家都仰望圣人,悲从中来。就在大家徘徊之间,忽然听到清雅嘹亮的钟声,一声接着一声,历历分明。众人竦然起敬,都知道大师所看见的并非虚幻。大家都感叹大师、与大圣多生累劫的宿缘,才能这样幸运,同游圣地,因而在精舍屋壁上书写记录,好让一切有缘众生能够见闻,同发胜进的心,后来,人们在大师所见的“大圣竹林寺”金榜题字的地方,也就是华严寺南15里,在中台山麓中,建造了一座庄严、精致、秀丽的寺院,取名竹林寺。


       至大历12年9月13日,大师与他的弟子八人:纯一、惟秀、皈政、智远、沙弥僧惟英、优婆塞张希俊、童子如静等,在五台山东台,看见白光三四道,接着有五色云起,云上有一圆光,光为红色,只见文殊菩萨乘坐青毛狮子,涌现在圆光中,大家目所共睹,非常清晰。接着天上小雪霏霏,圆光散发,漫山遍野。


       大师屡次见到灵异,念佛也更加精进恳切。在一月夜里,大师在定中,见梵僧佛陀波利尊者对他说:“你的莲华已成就,三年后就开。到这一天,大师对众人说:“我走了”,就端坐而逝。大师曾在并州用五会念佛法门教化众生。皇帝在长安城皇宫中,常常听到东北方有念佛声,派遣使者寻声找到太原(即并州),果然看见大师在劝人念佛,便诏请入都,封为国师,教宫人五会念佛。唐代宗大历年间及唐德宗兴元年,皇帝又两次将大师诏请入宫,教五会念佛,人们都称大师为五会法师。大师所著的书籍,有《大圣竹林寺记》一卷,《五会念佛广法事仪赞》三卷,《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


图片

5

第五祖

少康大师


      大师法名少康,俗姓周,缙云仙都山人。大师出生后一直不说话,7岁随母亲到灵山寺拜佛,母亲问:“我儿认得佛爷吗?”大师忽然发声说:“是释迦牟尼佛。”父母悲喜交加,就施舍他出家为僧。到15岁,即通晓《法华》、《楞严》等五部大经。


        唐朝贞元初年,大师到洛阳白马寺,见殿中文字放光,顺光探寻,是净宗二祖善导大师的《西方化导文》。大师欣喜地祝告:“如果我与净土有缘,愿此文再现光明。”刚说完,光明果然重新闪烁,而且在光中隐隐现出化佛菩萨。大师就发誓说:“劫石可以磨灭,我的大愿不能改变。”接着,大师就到长安光明寺善导和尚影堂,礼敬二祖。瞻仰之间,忽然看见善导大师的遗像化成佛身,上升空中对少康大师说:“你依照我的教导,广度有情,他日功成之时,必生净土。”


        听了这话,少康大师似乎有所证悟。于是南下江陵,准备到果愿寺。半路上遇到一位法师,对他说:“你想要度化众生,应当去新定(即浙江建德县),你的法缘在那儿。”说完,转身之间就不见人了。大师于是改变路线,直入新定。开始没有一人相识,也没有一人听从大师的度化。大师以坚苦卓绝的意志,乞化银钱,引诱儿童念佛:凡念佛一声,给予一钱。一月之后,儿童念佛领钱的渐渐多起来,就念佛十声,给予一钱。如是一年时间,新定人无论男女老少,看见大师就称阿弥陀佛。念佛之声,遍于大街小巷。


       贞元10年,大师在乌龙山修筑三级高坛,建立净土道场。每到十斋日,善男信女都到道场,将近三千人,都是大师所度化。大师每次升法座,高声念佛,三千人和声共念。大师每念一声佛,众人就见一尊化佛从大师口中而出,念十声佛,则有十尊化佛,就如联珠相似。大师说:“你们看见佛了吗?凡是看见佛的,必定往生。”众人既高兴又放心。


        贞元21年10月,大师嘱咐僧俗弟子说:“对于西方净土,要时时增进信愿;对于娑婆世界,要时时起厌离心。你们此时能见我光明,真是我佛弟子。”说完,大师放出数道异光,就静静地往生了。因为大师的塔庙建在台严,故号台严法师。



6

第六祖

永明延寿大师


图片

       大师法名延寿,字冲元,钱塘人,俗姓王。自小就开始诵《法华经》。钱王文穆时期,大师尚未出家,为税务官。借此方便,多用国税买放生灵。因盗用国库,其罪当死,已押赴刑场。钱王信佛,派人悄悄查看,若面色不变就放了他。大师果然面色如常。


       释放之后,大师就投归四明寺翠严禅师出家,接着又参访天台宗韶国师,大彻大悟,从而成为禅门法眼宗正传嫡孙。大师于国清寺修行“法华忏”中,见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入口中,因此获得大辩才。大师既想禅观精修,又有弘扬净土的宿缘,一时难以决断。于是登上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的禅院,作了两个阄,一个写一心禅定,一个写万善庄严净土。作好之后,大师深心精诚祈祷,连续7次拈阄,都是净土。大师从此一心一意修净业,日课佛名10万声。


       建隆2年,忠懿王请大师进入慧日永明寺,赐号觉智禅师。入住永明寺后,大师白天的修行功课有108件,夜里另到一峰行道念佛,经常有人听到天乐飘渺。大师诵《法华经》,一生累积共13000部。在永明寺居住15年,教导弟子1700人。常常为人授菩萨戒,为鬼神施食,买放生命,并回向净土。大师曾手著《宗镜录》100卷,融合天台、贤首、慈恩各宗同入心宗。又著《万善同归集》三卷,指归净土,切中心要。现略录如下:


       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而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之门?欣厌情生,何成平等?


       答:唯心净土者,了心方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极乐佛土。故知识心方生唯心净土,著境只堕所缘境中。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又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忍力易成,速行菩萨道。《十疑经》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鼓,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声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此是谤法邪见人也。


       问:心外无法,佛不去来,何有见佛及来迎之事?


       答:唯心念佛,与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般舟经》云;如人梦见七宝,亲属欢喜。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中无碍,即无去来,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是以佛实不来,心亦不去,感应道交,唯心自见。如造罪众生,感地狱相。《唯识论》云,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害事。故皆是罪人恶业心现,并无心外铜狗铁蛇等事。世间一切事法,亦复如是。然彼遮那佛土,非局东西。若正解了然,习累俱殄,理量双备,亲证无生者,则可。初心之人,何可妄效。


       问:《观经》明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谛了圆明,方阶净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


       答: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习定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熏,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狱,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龙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声和则响顺,行直则影端,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也。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


       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嗔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舍,即饿鬼业。愚痴暗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


       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上之缘。是以离自心原,更无别体。欲得净果,但行净因。如水性趋下,火性腾上,势数如是,何足疑焉。”参考译文如下:


       问:唯心净土,遍布在十方,又怎能托质莲台,寄身形于西方极乐世界呢?而心中生出舍离娑婆、欣取极乐的念头,又怎能进入“无生”之门呢?生出欣厌的情计,又怎能成就“平等”心呢?


       答:所谓唯心净土,明心见性后方能证得。《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讲到:三世一切诸佛,都“唯心”包太虚之量,才得随顺忍。或先进入初地菩萨之位,舍身速生极乐佛土,进而了知“识心”即“真心”,真妄不二,方能悟入唯心净土。那些执著于境缘的人,只能堕入所缘的境遇之中。只有明了因果“不虚”之理,才真正了知“心外无法”。至于要进入“平等”之门,明了“无生”之旨,虽已信仰佛教而生信心,无奈自己的力量不足,观照功夫不深,信心不实,周围环境诱惑太强,自己的习气又太重,必须先带业往生弥陀佛国,依靠弥陀的大愿、大行的殊胜因缘,这样在佛力加持下,才容易成就忍力,加速修菩萨“六度”之道,证“无生法忍”。


     《十疑论》讲到:有智慧的人断然求生西方净土,他通达众生的色身是了不可得的,就是“真无生”,就是心净,也就是佛土净的缘故。愚昧的人为“生”所束缚,听到“生”就以为是“出生”,听到“无生”就以为是“没有出生”。岂不知“生”就是“无生”,“无生”就是“生”,不通达这种义理的人,横生种种是非之谈,实是谤法的邪见。


       问:既说心外无法,佛又不去不来,怎么会有见佛,以及临终佛来接引的事呢?


       答:唯心念佛,唯心观想,万法“唯心”。万法心造,心现万法,既明了境缘是“唯心”,应该明了佛也就是心。所以随心所念的地方无不都是佛。


    《般舟经》讲到:象一个人做梦见到七宝,亲属都很欢喜,一觉醒后回忆梦境,不知七宝在哪里,这一做梦的比喻,梦中的一切境遇就是“唯心所作”,念佛见佛也是这样,“有”就是“空”,看来是有,其实是空的,无去亦无来,既如梦幻并非实事,则心,佛“能所”两忘。既不是没有梦幻的事相,也不违背即心即佛的理体,理是真空,相是幻有,对“空”、“有”都没有妨碍,也就没有去、来,这才正常的契入中道。这就是“佛实不来,心亦不去,而只是感应道交,唯心自见罢了。(见佛以及佛来接引)犹如造罪的众生感受到地狱相一样。


     《唯识论》讲到:一切象在地狱中的罪犯,见到狱卒等在做逼迫罪犯的刑罚,其实都是这些罪人自己的恶业心变现的,心外并没有铜烙,恶犬,铁枷,毒蛇等刑罚的事。世间的一切事,一切法,亦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然而那个遮那佛土并不局限于东方或西方,若能了然地正确理解佛的正知正见,灭绝无始劫来的习气,从义理上,心量上都是圆满具足,亲证“无生”的人,就可证得“心佛不二,心作心是。”对于初发心的人来说,怎么可以妄想仿效呢?须知“理可圆解,事必渐修”。


       问:《观经》阐明十六观之法门,都是摄心于一境以修禅定,观佛相好无量,圆满具足,了了分明,方得往生净土,为什么散乱心也能受度化而往生呢?


       答:《观经》中三辈九品往生自有上下次第。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一概摄受,但有等级的分别,这等级不出二心,其一是“空心”如修习禅定观想的。上品往生。其二是“专心”,但念弥陀名号,勤修善业,不断熏习,回向发愿,的成于下品,但仍须一生归命,尽此报身精进修行,或坐或卧,常面向西方,在行道礼敬诸佛与念佛发愿时,当恳切勤苦真诚忏悔,没有其它任何杂念。往生的迫切之心,犹如身处狱中受刑,怨家盗贼追杀,洪水大火逼身,一心求救,愿了脱轮回之苦,为速证“无生”,普度众生,弘扬三宝,誓报四恩,象这样至诚的志向,必得往生。


       如果言行不一,信力轻微,没有念念相续之心,又常常间断夹杂。平时保持这种懈怠的状况,临终时想要往生,但往往为业障所牵引,又怕难遇善知识及时提醒,在风火逼迫的临终之时,就不能成就往生的正念。为什么呢?因为平时的念佛功夫是因,临终的受用是果,声音和则回响顺;形体直则影子端。如果要临终十念成就往生,必须预先准备好资粮,平时功夫得加积累功德,时时回向,念念相续,就往生没有问题了。


       讲到善恶六道轮回,苦乐两种报应,都是三恶业(贪嗔痴)和修净业所造;四缘(报恩、抱怨、讨债、还债)所生;六因(十善、五戒、愚痴、悭贪、嗔恚、傲慢)所成;无果(天界、人界、畜生界、饿鬼界、地狱界)所摄,起心动念是嗔恚邪淫,就是造地狱业;悭贪不舍就是饿鬼业;愚痴暗蔽就是畜生业,贡高我慢就是修罗业;知十二因缘,修出离生死就是缘觉业;知四圣谛法、断见思,就是声闻业;六度齐修就是菩萨业;真如慈悲清净、平等、正觉就是佛业。如果一心清净,就能在香台宝树的西方净刹中莲花化生,花开见佛。如果心垢,就只能在丘陵坑坎的秽土中寄生,同样都会有结果,有的就能感应佛的增上之缘,一切都离不开“自心”的原由,并没有别的性体。


       要想得往生净土之果,必须修持“净业”为因,犹如水往下流,火往上升,势所必然,有什么可疑的呢?


大师有一首最为著名的偈语--------------《禅净四料简》: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有净土,来世做佛祖;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

   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开宝8年2月26日早晨,大师焚香之后告别大众,结跏趺坐而化去,这年大师72岁。后来有一僧人从临川来,在大师塔庙旋绕礼拜念佛整整一年,别人问其缘故,他说:“我在病中下入阴间,见阎王殿左面供着一个和尚像,阎王精勤礼拜。我请问他是何人,说是杭州永明延寿禅师,已上品上生于西方净土了。阎王尊重大师道德高妙,所以我才不停地顶礼膜拜。”


图片

7

第七祖

省常大师



        省常,(959~1020)宋代净土宗僧。钱塘(浙江)人,俗姓颜。字造微。七岁即厌俗,十七岁受具足戒,戒行谨严。后住于杭州西湖昭庆寺。慕庐山白莲社之遗风,于西湖边结白莲社,专修净业,后易名为净行社,盖取华严经净行品之意。宰相王旦为社首,士大夫预其会者前后一百二十三人,皆投诗颂,自称净行社弟子,比丘预者复千余人,往昔庐山白莲社之盛况于是再现。天禧四年入寂,世寿六十二。全身葬于灵隐山鸟窠禅师之坟侧。世称钱塘白莲社主,又号昭庆圆净法师。为莲宗第七祖。

  

       省常大师省常大师 (959--1020),北宋著名高僧,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七代祖师。俗姓颜,字造微,浙江钱塘人,生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省常天资聪慧,七岁便由家亲送往寺院中礼师剃度出家,时为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其后经历了十年的沙弥生活,到北宋开宝八年(975)十七岁时,发大菩提心,于诸大德戒师处求受三坛具足大戒,其后精进修持,戒行谨严。用心研学《大乘起信论》等诸论著,并精通天台止观法门,在佛学教理上颇有深入,此时对于净土法门也有探研,非常仰慕东晋慧远于庐山集众结社念佛的风范。


       宋淳化年间(公元991-994年),师住浙江杭州西湖昭庆寺以来,开始专修净业,并且集合有识有德之士,结社念佛。意在重振当年莲社念佛行道的旗鼓,延续慧远大师集众共修净业的遗风。以当朝相国王文正公(王旦)为社中居士之首。朝中众多士大夫皆来预会,竞相作诗写颂,齐赞集会因缘殊胜。比丘众和居士等共有千人之众。因以《华严经.净行品》为结社念佛的行持依归,是以集  省常大师会众等全都自称净行弟子。省常大师于此期间自刺指血和墨书写《华严经.净行品》,每书一字,必躬身三拜三围绕,并三称佛名。写成之后,时为翰林学士的苏易简为作序言,刊板印行成千册,分施千人。又以旃檀香木,雕造毗卢遮那佛像(《佛祖统纪》中作阿弥陀佛像)。像成,省常大师率大众跪地合掌,发誓愿云:“我与一千大众,八十比丘,始从今日,发菩提心,穷未来际,行菩萨行。愿尽此报身,以生安养。”并请名士撰文记录此一胜举。翰林院承旨宋白,在为大师撰写的贝文忠写到:“慧远大师处于动荡时期,入莲社的多半是隐居之士。省常上人处于太平顺世,入净社的多是富贵贤人”,等等。翰林学士苏易简为大师印行《净行品》作序说:“我当布散头发让大师足踏而过,剜身燃灯向大师请法。”状元孙何题社客于碑阴,立其石碑于社址以永为志。当时大师度化传法之盛况,国人对大师推崇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以这一时期为分水岭,省常大师于净土教,从最初的兼修到专修,进而转为自修与弘传并行,数十年如一日地为净土事业奉献毕生的光与热,为净土宗在宋代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宋真宗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公元1020),师于寺中端坐念佛,有顷,众人闻其厉声唱言:“佛来也”!在场众等皆见地上全变成金色,过了许久才消隐去,于此时际师已泊然而化。世寿六十二,僧腊五十五年,戒腊四十有五。其弟子等奉全身建塔于鸟窠禅师之侧,号“圆净法师”。省常大师一生自行化他,尽心尽力。刺血书经,弘传净业,恒以极乐净土为归趋,其意志之坚定,非一般修行者所能比。临终见佛来迎,地皆金色者,当为金台托体,必属上品上生。在宋朝志盘的《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中言:四明石芝晓法师,取异代同修净业,功德高盛者立为七祖,省常是续延寿之后列为第七祖。被推选为净土宗的祖师,此中的主要因素当然是省常大师自身在当时佛教净土法门中所作的杰出贡献和他在信众中所起到的影响作用。


       考诸史料,有关省常大师生平事迹的记载,少之又少,但这并不影响后世净业学者对他的景仰之情,也不会更改他在信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毫无疑问,省常大师是继永明延寿之后弘传净土教法最为得力者之一,其于净土教中所作的成绩得到世人的肯定。而净土宗七祖这个尊号,对于省常大师来说确实是名至实归。


       宋代三百年间,净土法门传播十分普及,净土信仰深入民间,当时在以吴越国为中心的南方地区,兴起仿效庐山慧远结莲社念佛风潮,朝野内外,上至公卿贵绅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参与。这一时期,最初启建莲社集众念佛,倡导以深信、切愿、净行三者合一,念佛求生净土的正是省常大师。当时结社念佛之法流行南地,而江浙一带最为盛行,涌现出许多弘扬净土法门的法师,其中著名的有:遵式法师于四明宝云寺,结合僧俗修念佛法门;知礼和尚于四明延庆寺,发起组织念佛施戒会;本如法师于承天寺,与丞相章郇公等诸贤达结社专修净业;此外还有灵照法师、道深法师、惟监和尚、净严大师等,各皆率其僧俗同道,而结社精修念佛,使净土教法广为流行,念佛求生净土蔚然成风。净土教法自宋之后,成为佛教诸宗中重要的一个法门,各宗派行者学人共同信仰的中心,这与省常大师为首的宋时诸多大德结社念佛、普遍地宣扬净土教理是有着直接的关联。 

  

       净土宗的史料中,记载省常大师事迹的文字只有区区数百言。但从中观其崇行嘉迹,实可为后世净业学者之高抬贵手,堪为求生极乐净土者之指南。孤山圆法师作省常大师行业记时,其中引用苏公序云:“予当布发以承其足,剜身以请其法。犹无嗔恨。况陋文浅学,而有吝惜哉。”又宋公碑记曰:“师慕远公,启庐山之净社,易莲花为净行之名。远公当衰之世,所结者半隐沦之士。上人属升平之世,所交者多有德之贤。方前则名士且多,垂裕则津粱曷已。”由二公的赞言里,可以想见当时之盛况,而时人对于省常大师的崇敬之心,亦可概而见之。


       省常大师亦无著述问世,故其净土思想无从详考。大师在念佛实践中,注重引进《华严净行品》来规范、净化念佛人的身心言动。使净业成就更加上一份保证。莲社易名净行社,寄寓大师弘扬净宗的善巧与深旨。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慧日法宝  感恩转发


图片

慧日禅寺法务流通官方淘宝店

https://huiriliutong.taobao.com/



图片



慧日禅寺流通官方微店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进入店铺


图片



大觉堂法务流通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进入店铺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佛教慧日网站


相关文章
· 这样的你,是无比尊贵的——和传喜法师一起放飞自己
· 暖到哭的瞬间
· 有声书•供灯修法
· 【微视频】智慧如海,就是阿弥陀佛
· 半个世纪,一个约定——丰子恺与李叔同的故事
· 佛法妙难思,不可以言宣——传喜法师谈学习佛法需要福报
· 有声书•观想废墟修法
· 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
· 微信公众平台
· 这杯水,让他们泪流满面——传喜法师谈如何转变命运
· 有声书•管住自己的念头
· 中国四大名母
· 致母亲节:真正的报恩
· 母恩难报——我们一起来学习缅甸传统文化孝顺父母的方法
· 妈妈的爱,回头才能看见——传喜法师感念母恩
· 有声书•重因地修三无漏学
· 最佳小小说:多余一句话
· 【微视频】忏悔的重要
· 这几首禅意诗词,你读懂了吗?
· 白居易名字的由来——传喜法师谈“崇简习勤 得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