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选自《复刘圣德居士书》
日课仪中注重持名。言习观者,为持名之前方便耳。以吾侪自朝至暮,散心时多,至做日课时,先须息心片刻,然后持诵。息心之法,宜与持诵之法相应,乃立习观一则。吾人未习观前,将一切散心乱想,一齐放下。掩目凝神,举一念头,想自身跌坐莲华座上。再想身前不远,有三座莲台,中坐弥陀,左、右二大士陪座,各皆身紫金色。观想片时,其心方定。心定之后,正好诵持,所以谓持诵之前方便。
云习观,原非正修观想念佛之法门耳。夫念佛法门有四:一、曰观想,如《十六观经》之前十二观。二、曰观像,如第十三观。三、曰持名,如《弥陀经》执持名号。四、曰实相,如《普贤观经》。
须知观想法门,先须开圆顿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来不二。借他作境,唯心观照,是上根业微障轻人所修之法门也。观像一法,虽被中、下,亦要细心闲暇人始能修习,否则仍不易成就也。实相一种,独被上根。
唯有持名一法,三根普被,上下兼收,至简至易,亦圆亦顿。不必开圆顿解,而圆顿自在其中;亦不须细心闲暇,而粗心人亦可忙里偷闲。不择地,不择时,随处随时,俱可行道。念到不念自念,不持自持,即持名,即实相。愚则冥通圣智,暗合道妙;智则显通明合,当体即圣智,即道妙也。由持名而入实相,是为易入之方法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