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题的八个字,“缅怀鉴真,仰望星云”应该怎么理解?

2016-04-17 05:48:42 发布:妙定莲心 人气:2477

     问:阿弥陀佛,法师吉祥。刚才在您的的精彩开示当中,我们每一个人如醍醐灌顶,我也随喜赞叹。法师刚才在开示的时候,谈到这样一句话,对我的感触非常深。说在古代的时候,有玄奘大师、鉴真大师,他们都是古圣贤。而当今,有佛光山的星云大师。为什么这句话,对我的感触非常深呢?可能跟我现在参学的地方有关。因为我目前在鉴真佛教学院担任副教务长,一名讲师。我记得在前一段时间,我们的国学大师,余秋雨先生做客扬州讲堂,他在留言簿上写下了八个字,“缅怀鉴真,仰望星云”。我想请法师慈悲开示一下,您对这八个字的理解和认识。阿弥陀佛。
      传喜法师开示:法师,您的法号上下,给大家介绍一下。
      信众:惭愧!弟子法号演海,表演的演,大海的海。
      传喜法师开示:谢谢演海法师的发言,余秋雨老师,在座的都很清楚,他是国内取得很高成就的一个文化人,他很多思想是可以让我们碰撞出火花来的,给予我们灵感,他曾经说过,我的家乡是出圣贤大儒的地方,王阳明的故乡。但是我出生的时候,我家乡的人不单单不知道这里出过王阳明,甚至连识字的都没几个,但是那个时代,却村村家家都会信佛,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可知佛教的信仰,一句“阿弥陀佛”承载了民族的文化传承。他赋予佛教这样一种认知,这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佛教。前面法师说余秋雨先生,在鉴真讲堂留下了“缅怀鉴真,仰望星云”这八个字,可以说,他是带着一颗崇敬的心写下这八个字。鲁迅笔下的玄奘大师是我们熟悉的《西游记》的主人翁——唐僧,我们最熟悉那样一个形象,在我们看《西游记》的时候甚至会觉得,当时我们更喜欢看孙悟空,对不对?好像会忽略唐僧,尽管所有的一切故事都是因为唐僧的坚持,他一心要去西天,所以才发生了这么多故事,他如果要像猪八戒一样,遇到困难就回高老庄了,那也没戏了,也就没有这个西游记了。
      所以这个西游记所有故事,都是在他这种坚持下发生的,甚至当时我们小时候看到他那种坚持都会笑话他,你这种坚持为什么那么迂腐。但是后来随着我们年龄越来越长大,会发现在西游记里面,我们所喜欢的角色,全都是围绕着核心人物——唐僧而展开的,这个时候越来越会关注,唐僧为什么会这样?甚至中央电视台也拍了《玄奘大师》这个片子,《玄奘大师》是根据《大唐西域记》来拍的,《西游记》是根据《大唐西域记》改编的小说,小说是有文学性的,《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大师自己写的,祂的原作。
鲁迅先生看了这个《大唐西域记》之后,他觉得一个人追求真理,已经到了坚贞不屈,宁死不还的地步,这样一种生命精神,是一种民族得以延续,国家得以昌盛的最原始动力,不管遇到多少难,境界不管怎么变化,但是他的心是那样矢志不渝的,如他道出的那种心愿,坚持下去!
     这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会有一种人格的感染力,我们在做事做人当中,不管你做什么都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没有这种精神的话,是不能成功的,成功的必然元素就是这个。不管是个体,家庭,还是公司,团体,集团,乃至国家走向康庄大道不可或缺的一种元素,同样鉴真大师也是如此,玄奘法师是到西天取经,就是现在的印度去求学,历尽千难万险,中央电视台放过这个片子。当他走进莫贺延碛八百里沙漠的时候,走了十几天突然发现马背上的水袋不见了,当他回头再去找这个水袋的时候,这个水在沙漠上就是生命,回过头找了好几个小时,才找的这个水袋,但这个水袋掉在地上的时候口朝下,水全部流完了。他呆在那,在沙漠里虽然走了十几天,但才走掉一点点路,但水已经没有了,他想回去吧,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我曾经发的愿就是“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还”。发下这个宁死不回的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宁舍生命,这个是用生命来压的注,不能因为没有水我就回头,

      我们佛教里也是,一个徒弟要出去学习,过两天师父问,你怎么还没走啊?他说我在准备鞋子,然后师父说你还需要一把伞,就又给他准备了很多东西,他一看准备那么多东西,反而走不了。请问你出去学习的时候,要不要准备那么多东西?不用的,准备很多东西你就走不了了,要放下挂碍才能走出去学习,你要带着你的志向是最重要的,不是依靠物质来完成你的这条路。你有志向才能达到生命的目标,不是确保你行程的物质条件,在人生的道路上,物质是占次要的,你过分依赖物质的时候,你的人生将达不到目的,注定要失败的。所以玄奘大师站起来了后,又重新提起这个精神,“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还”,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他在炎炎烈日下行走,甚至会晕倒过去,在清凉的月光当中又苏醒过来,就这样坚持着,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在西游记里总是这样想,孙悟空既然本事那么大,一个跟头就可以把师父背到西天了,何必要师父这么辛苦一步一步翻山越岭,我们常常天真地这样想,孙悟空本事大,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请问是孙悟空本事大还是如来佛本事大?孙悟空翻多少个跟头都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当你坚贞不渝,发那么大的志向去求见如来佛,如来佛会放弃你吗?如果如来佛伸手相助,沙漠还成问题吗?结果沙漠里,在玄奘大师的眼前出现了一片绿洲。请问这个加油站从哪里来的?这就是史学家无法剖析,无法解释的问题,玄奘大师遇到了这片绿洲,重新灌满了水,不久就走出了沙漠。

      在沙漠的另一头一座寺院里,方丈听说从沙漠中走出了一个人,方丈衣衫不整就冲出门来迎接他,看到他的脸两眼流泪,因为能从这个沙漠里一个人走出来,就像从多少鬼门关出来一样!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就像拥抱一个马拉松队员冲刺过来一样,这是很感人的。我们同宗同祖,虽然唐僧是个出家人,没子孙,请问他是不是我们祖先?他是优秀的炎黄子孙,他是在座的生命楷模,虽然他没生孩子没开公司,但是他实践了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鼓励,他给我们实践了一个成功人士的模范,请问他有没有他的人生价值?他算不算社会的财富?
     有的人说出家人也不种地也不做工作,就坐在那等着别人磕头送红包,这是剥削阶级,在解放之后就把出家人列为剥削阶级,列为地主,地富反坏右,黑五类里面算不上,但是又算黑五类,社会上很多人也会这样想,出家人到底有什么价值,他会给我们带来黄金,石油吗,他会给我们带来经济增长吗,其实一个出家人他的生命境界,对社会上来说,是起到生命灯塔的作用。

      有一个人他问师父,“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工作,学生在读书,我们在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你们出家人有什么事?出家人为什么不动呢?”师父回答他,“你的手表里,是不是每个零件都在动?”“手表是在动,我的手表还是透明的,看到肚肠里发条也在动。”师父说“那手表当中的轴能不能动?”轴不能动,轴要动那就乱了,表就要进修理铺了。出家人的智慧,生命境界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所有一切的生命价值,工作的意义都从这里面展现出来,如果人心不能像镜子一样明亮,没有智慧,那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将没有意义。
      我们再讲鉴真大师,他是到日本去传法,一个是求法的人,一个是弘法的人,我们在座也看了很多关于他老人家的报道,鉴真东渡!渡了第六次才成功。甚至他徒弟都葬身海中,他自己也九死一生,前面每一次的失败都没有打败他,不管是唐僧还是鉴真,唐僧出去是偷渡的,在当时是死罪,他违反了国家的法律,一个中国人没有国家的批文是不能够出去的,但是唐僧他就是冒着犯死罪的危险,偷渡出去。鉴真大师也是这样,他在国内已经是一个著名的高僧,他已经是社会很好的资源了,当时的皇帝也是不允许他出去的,而且还派人看着他,他也是自己偷渡的,一次,两次,每次都付出很大代价,黄金白银都沉掉,所有的书籍一箱一箱的东西都沉掉,人都死掉,他自己也九死一生,经过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你想想我们的人生才多长,能经得起几次的失败?这出家人真是没事找事干,出家了还那么执着!请问弘扬真理要不要那种执着的精神?如果你手中握的是错误,会有智者让你放下你手中的错误。如果你手中握着的是人生的指南针,是这个世界的标志的话,哪怕生命倒下,这杆旗帜都不能让他倒下,这就是我们出家人的精神和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这里面鉴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缅怀的,鉴真大师也好,玄奘大师也好,这种精神是值得移植到我们内心去的,成为我们生命学习当中的一部分,所以余秋雨先生说“缅怀鉴真”。我们看鉴真的像就是国宝,日本国宝。他曾经回到故乡扬州来,是两个国家外交的一个结果,国家很慎重的在做这个事,当然只能看到这个模型,但是活着的鉴真,具有鉴真一样伟大精神的人就是星云大师,所以要“仰望星云”,我么面对圣贤的时候是要有一个仰视的姿态,虚心是学习最基本的条件,谦虚使人进步,当我们面对圣贤的时候,出于礼貌你也要仰视他,你可以不信,但不能不敬,如果怀揣着一个敬仰之心,我们就需要仰视他,不要说星云大师明天给我们讲话,平时他就是不讲话,他就是一个肉身的会走的佛,会移动的鉴真大师,他就是一句话没说,我们也有必要有一颗追星的心态去靠近他,去仰望这位老人,如果要追星的话,还是需要追我们活着的圣贤。

喜欢就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们

相关文章
· 对于自己亲近的人,对佛教的误解,应该怎么处理呢?
· 现在讲法的人多,我们怎样才可以真正地去学一个?
· 当今社会,人人都在强调适者生存,应该如何取得平衡?
·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含了哪些佛学文化?
· 夏天看到蚊子怎么处理?
· 如何正确的引导家人学佛?
· 真有佛吗,为什么我们看不到?
· 佛教文化的弘扬,本身就是一种公益慈善对吗?
· 身体不好念地藏经,其他还可以念什么经?
· 没皈依,身体比较虚弱,应该念什么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