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屡次谈到王阳明: 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他是如何影响日本五百年的

2015-12-02 00:00:00 发布:妙梅 人气:14979
       习近平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来有很强的文化自豪感,只是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自信被严重损害。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我们不仅要坚定“三个自信”,也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增强文化自信。明朝时,王守仁(王阳明)曾经在贵州参学悟道,贵州在这方面还是很有优势,希望在这方面继续深入探索。
      习近平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而这已经不是习近平首次赞颂王阳明了,早在2011年,习近平视察贵州大学和学生们交流的时候就表露过对王阳明的钦慕。
     习近平说,他很景仰龙场悟道的王阳明先生,贵州的文化传人对王阳明先生的学习更应该有深刻的心得。我们的古代优秀文化值得自豪,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讨论时谈到“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王阳明的历史作用进行了肯定。一时间,“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成了热门词语。
       谈论王阳明及其心学,固然是潮流使然,但能够让大众保持持续不断的热情,在于阳明心学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那么,如此多的人在如此长的时间里谈论王阳明及其心学,说到底,究竟在谈论什么呢?
我们谈论的是“关注内心”
      无论身处何种时代、何种体制,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王阳明临终有一句名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又有诗:“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此心光明,夫复何言
      直面当下,商品经济的冲击使得人的欲望日渐膨胀。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正如心学爱好者白立新所言:“华夏又逢盛世,满心却是迷茫。曾经外向求索,反生无奈乱象。”最好的救赎之道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
      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
我们谈论的是“坚持自我”
      王阳明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强调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怎样做,最可靠的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熟悉乔布斯的人都知道他曾去印度修行,也曾想去日本学禅。一位大师对他说,修行就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乔布斯才决定留在美国并开创苹果公司。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乔布斯一直强调“跟随自己的内心”。
       王阳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坚定、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一生。
王文成公遗像
       在朱子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不能理解其本意,惊讶者有之,非难和指责者层出不穷。王阳明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
     “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
     “举世困酣睡,而谁偶独醒?疾呼未能起,瞪目相怪惊。反谓醒者狂,群起环门争……”
       到了嘉靖元年(1522年),王阳明已经是平定藩王之乱的大功臣,却依然遭受其他官员的攻击。当年进士考试由礼部负责出题,策问题中涉及心学,出题人暗中希望考生指责王阳明。可见王阳明的处境之艰难。
      尽管如此,王阳明在压抑自我、反省己过之后,坚信自己的学说精确、明澈。“吾自南京已前,尚有‘乡愿’(《论语·阳货》)意思。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做得‘狂者’(《论语·子路》)。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我们谈论的是“至善圆满”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既然知道了善恶,就应该在事上磨练,“格物致知”,不断为善去恶,“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格除各种浮思闲虑的干扰,让心从偏颇失控的不正常的状态,回归到不偏不倚的“中和境界”。
王阳明书法
       这是一个奇怪的时代,谈论“善”似乎很老土,很out。但事实上,道德不是虚假的框架,而是真实清澈的洞见。
      对个人来说,“破除心中贼”,破除心中的贪念、邪恶、嫉妒等,变得饱满圆融、至善至诚,既是个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又能让心灵更安定,心情更快乐。
      
对于团体如企业来说,将善恶放在得失之上,将长远利益、社会和谐和员工幸福放在短期利润、破坏环境和血汗工厂之上,才能彻底摆脱投机市侩的阴影,成为真正改变世界的巨人。
      
正如一位心学爱好者所言:“未来,不是穷人的天下,也不是富人的天下,而是一群正直、正念、正能量的人的天下。”别人愿意将自己的财富交由你来打理,是出于对你能力和人品的信任,而不是你拥有财富的多少。
我们谈论的是“勇者无惧”
      屡立功劳却屡遭构陷,是王阳明一生的真实写照。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短短一个半月之内,运用神速果敢的军略,平定了差点颠覆大明王朝的宸濠之乱,立下赫赫战功,却有功无赏,反受中伤。武宗身边的佞臣许泰、江彬、张忠对阳明心怀妒恨,认为倘若平定宸濠之乱的功劳不能算到武宗的账上,就无法保持自己的地位,想出一条愚蠢的奸计,他们打算在鄱阳湖上放走朱宸濠,然后由武宗亲自率兵督战,生擒朱宸濠,凯旋返京。而王阳明已经押解着俘虏出发,所以许泰等人不断派 人告知王阳明,朝廷将于广信府(隶属江西省)接收俘虏。
       懂得明哲保身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身处此境,阳明处处掣肘,但他并没有因此屈服,而是与奸臣斗智,尽力改变局势。王阳明知道,若在鄱阳湖上释放朱宸濠一干人等,或许将会招致天下大乱,因此并未交出俘虏,不顾许泰等人的阻碍,夤夜赶到了玉山县(隶属广信府)的草萍驿站。对此,许泰等佞臣大怒,破口大骂王阳明,造谣“王阳明先与宁王交通”。情形如此危险,王阳明依然没有退却,还是力劝皇帝不可轻信诡计,以免荼毒百姓。王阳明为天下苍生着想,一直抗拒皇命,不肯交出俘虏。直到太监张永劝慰他:“皇上顺其意而行,犹可挽回,万一若逆其意,徒激群小之怒,无救于天下大计矣。”阳明这才将朱宸濠等一干俘虏交给了张永。

王阳明先生之墓,在浙江绍兴兰亭镇仙暇山庄

      正德十五年(1520年),退居杭州数月的王阳明回到赣州,立刻进行了一场大阅兵,教导兵卒作战。当时,江彬派人打探了王阳明的动静。认识王阳明的人都担心,这样的行为会刺激到皇帝身边那些想让王阳明马失前蹄的奸佞小人,其门人陈九川也为此担忧,出言劝诫。王阳明说道:“吾在此与童子歌诗习礼,有何可疑?”并作《啾啾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诗:
       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
       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
       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
       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
       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
       西家儿童不识虎,执竿驱虎如驱牛。
       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这是一首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诗。东正堂介绍说,佐藤一斋将这篇《啾啾吟》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又说这首诗虽然很不错,但如果只会吟诵,却不知王阳明当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的话,就无法掌握其中的深意。
       立于谗徒围攻之中,一如平日泰然自若,丝毫未露危惧之情,如此坚毅,令人感佩。也正因为如此,阳明先生的形象成为暗黑时代耀眼而永恒的光亮。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朝廷因王阳明平定了宸濠之乱,封其为新建伯。追封王家三代及其妻室,并赐诰券令其传给子孙后代,可谓大荣耀。王阳明上《辞封爵普恩赏以彰国典疏》(《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三),辞让新建伯这一爵位,却未被批准。后来,王阳明再次上疏请求辞退封爵时,巡按江西监察御史程启宪与户科给事毛玉,在宰辅杨廷和的授意之下,提交上疏,弹劾王阳明。


王阳明讲学蕺山书院(绍兴)

       当时王阳明的高徒陆元静任刑部主事,愤慨地提笔写下《辨忠谗以定国是疏》,疏中上疏末尾写道:“今建不世之功,而遭不明之谤,天理人心安在哉!”“天理人心安在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可知陆元静有多么激愤。
      
但是,王阳明听说此事后,写《与陆元静(二)》(《王文成公全书》卷五)给陆元静,劝他不要上疏。在这封书信中,王阳明首先对陆元静的辩护表示深深的谢意,然后写道,应该以谦虚为宗旨,自我反省,警戒卖弄辩解之词。王阳明在晚年告诫门人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在遇到事情时,他比喻为于激流中逆水行舟的小船,并没有放开“自己的舵柄”。这里的“它”,指的就是“良知”。王阳明确信,只要有了它,那么不管遇到再强的风浪,小船都不会被浪涛打翻。(“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

我们谈论的是“智者坦荡”
      
王阳明被贬,去龙场途中又遇追杀。逃过大难,却清风海阔,不见一丝怨尤。在武夷山一野寺中,他题下《泛海》一诗:“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大意是:我根本就不在乎是顺境还是逆境,所有这一切都跟天空中的浮云一样,风一来,就被吹走了。月夜,我在静静的大海上泛舟三万里,那种痛快的感觉和我驾着锡杖、乘着天风,从高山之巅疾驰而下的感觉一样。


古“阳明洞天”,王阳明搭建草舍修行之处(在绍兴宛委山南坡,背靠大禹陵)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心中若无所滞,处事自然洒脱自如。
我们谈论的是“不忘敬畏”
      
王阳明中年悟得“心即理”——“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在晚年悟得“心即理”的本体就是“良知”,“良知即天理”。 当然,最终还得靠“致良知”去“穷理”。
      
而在“致良知”的工夫中,就比较强调“敬”。
      
在强烈的贪欲激荡下,人们忘了敬畏。敬畏一种事物的本真和天性,敬畏自然法则,敬畏活泼泼的新生命,就不会伤害到我们的身心。一切事败,多出于轻慢,一切轻慢皆是少了敬畏。(王育琨语)
我们谈论的是“自由创新”
      
通过彻见本体后的无为观照,欣然承认上天给予自身的命定东西,随缘生死,一顺天则。自作主宰,自在自如。
      
现代人因为受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的种种影响与约束,而忘记了自己的本心,阳明心学,可以让我们通过“听本心”而摆脱各种体系和机制的束缚而获得自由。


贵州阳明洞,后世纪念王阳明,误以为绍兴阳明洞天乃为一洞

       此外,“心学的思维方式是活泼而自由的,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择善而用之,在节奏无比紧张的当代生活和工作中,能焕发出新的生机。(罗智语)”
我们谈论的是“实践精神”
      
王阳明所有的思想都不是一般读书人的坐而论道,而是在跌宕的人生中悟道的真理。故王阳明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廷杖四十、万里流放贵州龙场驿,舍生忘死平定朱辰濠叛乱,只手扶起明社稷,这是生活中的‘百死千难’,情感和思想在困厄抑郁的剧烈矛盾中不断突进,这是精神上的‘百死千难’。(韩毓海)”这“百死千难”便是实践。

2015年11月中旬传喜法师应缘随请至广西等西南部四省弘法,于25日自广西桂林连夜赶至贵州,在黄果树瀑布法师念诵《能利益安乐一切龙族的诸佛名号》、《甚深普遍自然解脱诸佛十万名号》、殊胜咒语加持瀑布及一切有缘众生。安置龙王坛城利益有情,祈愿一切来黄果树瀑布的众生都能皈依三宝,发菩提心,得生安养。有感于至贵州悟道的王阳明先贤:人往高处走,水向低下流,生命如斯君知否,不念弥陀空啾啾!
       
王阳明的著名思想“知行合一”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元来只是一个工夫。”
      
“知行合一”说的中心是“行”,而不是“知”,这是一种实践主义的思想。所谓的“行”,并不是与“知”对应的“行”,也不是局限于具体的实践行动。王阳明曾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可以看出,“行”包含的范围很广,心中萌发的意念也可以看作是“行”。

日本明治维新思想源于明朝王阳明哲学


        在日本维新派中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人,他打败过北洋舰队、击败过俄国海军,创造过近代史上东方黄种人打败西方白种人的先例,在世界上享有“东方纳尔逊”之誉,他就是被称为日本“军神”的东乡平八郎。1905年东乡平八郎大胜俄国波罗的舰队回国,日本天皇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在这次宴会上,面对着与会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东乡平八郎的“偶像”就是王阳明,一名中国明朝的文官,除了东乡平八郎,日本维新派的众多人物,无不把王阳明顶礼膜拜。
王阳明何许人也?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最为杰出的只有两个半人!这两个半人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加上曾国藩(半个)。
      
也有人说:中国历史之中,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这三人分别是:,一是诸葛亮,一是王阳明,一是当代的毛泽东!
     
明史曾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也就是说:明朝以前,既是文人、又善于用兵的,没有超过王阳明的。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到维新派主要人物梁启超,国学大师胡适、再到陈独秀,以及毛泽东、蒋介石,对王阳明先生,都十分敬佩。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阳明心学实为一门圣学,他站在人生命主体的立场上,主张通过致知格物、诚意正心的存养功夫,以力求去除私欲,逐渐明了天理,即“明明德”,也就是达到他所谓的至善。至于他的修养功夫,则需时时保持对自己内心的警戒,如一个密探时时监视自己的内心。
       
时时记住要“为善去恶”,使自己的心灵归于廓然大公的干净清明境界,逐渐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智慧。这样活着似乎很累,却是实实在在的修养功夫。
王阳明是如何影响日本五百年的
      
王阳明学传入日本有史可考的时间应该在他去世80多年后,其代表作《传习录》在1602年传入日本,但一直到1650年才在日本出版。
      
日本能迅速窜升与欧美列强分庭抗礼,这一切都归功于明治维新的成功。但是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究其原因根本不是因为日帝明治的政治手腕有多少过人之处,也不是因为德川家族无能,而完全是因为日本人充分效法了王阳明。日本明治维新的很多重要人物都研究过阳明学,他们十分看重阳明学中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和意志、强调实践的说法,要求以实际行动变革社会。
      
王阳明的思想对当时的日本主“开国”、“求维新”和“独立主权”者用以反对“锁国”、维持封建的传统观念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思想武器。
      
最终,日本人就靠王阳明的一部《心学》,推翻了500多年的封建幕府统治,成功实现了明治维新,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王阳明可以说是一位传奇的人物
      
通常小孩只在母亲肚子里待10个月,他却一直待了14个月;通常小孩一两岁就会说话了,而他直到5岁还不会说话;他特别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11岁时作的那首“山近月远觉月小”的诗,就是他善于观察事物的体会;还有,他非常善于独立思考,12岁便立志做圣贤。
      
王阳明从小常做一个梦,梦到在一个寺庙里。他做兵部尚书的时候,有一次出去巡察,在江苏镇江金山寺游览。结果一到这里就感觉似曾相识,再一想就是自幼常常梦到的那个寺庙。来到一个关房前,关房门窗都紧闭著,上面还贴著封条。王阳明觉得好像这里就是他以前住的房间,于是就请出家人帮忙打开这个门来看。那和尚说:“王大人,这个关房我们不能让你进去,50年前我们寺院里的老和尚在这里面圆寂,他的真身还保存在里面,肉身没有坏,还坐在里面,为了保存祂,我们不能够让外人进入。”
      
王阳明非常好奇,就一再的求这个和尚帮帮忙,进去看一眼就走。王阳明进去一看,一位老和尚正坐在一个蒲团上,盘腿而坐,虽然已经圆寂50年,但是他的面色仍然非常好。王阳明看到老和尚的脸,忽然顿有所悟:这个脸怎么这么熟悉,似曾相似?回头就看到墙上还写了一首诗,这首诗是老和尚50年前即圆寂之前写在墙上的:
       
五十年后王阳明,
       
开门犹是闭门人;
       
精灵去后还归复,
       
始信禅门不坏身。
       
这位老和尚预知未来,就知道其后身王阳明50年后会到这里。王守仁惆怅地看了半天,自言自语地说:“原来这是我的前世身。”他就叫人为这位入定的僧人建一座塔。
       
今天,心为物役似乎已是常态,外界的物左右了内在的心,以至于人们普遍感觉是,物与幸福的增长不成比例。其实,我们的心并非如此的脆弱,只不过是我们在追逐外物的过程中,将其迷失了。王阳明的心学会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所启发,使我们看到,心本来有其不可动摇的力量之所在。
       
作为我们来说,莫不是在社会上、历史上有一番作为,即使不能伟大、超越,至少也要最大化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但是如何达到这样一个向往呢?阳明心学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途径,一种可能性。人生的成功在于这样的三度修炼:态度、气度和厚度。态度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


来源:佛教慧日(微信)

喜欢就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们

相关文章
· 《论语》季氏篇第十一:见善如不及
· 儿女五不怨 父母七不责
· 《论语》季氏篇第十:君子有九思
· 别轻易对老人发脾气
· 《论语》季氏篇第九:生而知之者
· 100句千年遗训,值得永久珍藏!
· 《论语》季氏篇第八:君子有三畏
· 传给孩子最丰厚的财富莫过于此
· 《论语》季氏篇第七:君子有三戒
· 儒家之乐:简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