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平台首推 贤空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玄奘大师的学法心得

2024-02-06 07:02:00 发布: 人气:162
图片



玄奘大师

学法心得



《八识规矩颂》



图片

2024 贤空法师主讲


点击收听现场音频



缘起

福慧二资粮,犹如人之双足,鸟之双翼,是成就菩提之胜因。正如《月灯三昧经》云:“为求菩提修胜因,积集福德及智慧。”《大乘经庄严论》云:“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


癸卯年底,历经春夏秋三季的忙碌,福城文殊寺依惯例于冬季进入百日精进共修,恭请首座和尚上贤下空法师为众讲解《八识规矩颂》《百法明门论》等唯识经典。僧众和合闻思,心开意解。连日来,或是旭日凌霄,或是瑞雪盈空,坛场内外,殊胜庄严,人天欢喜!


唯识所依的主要经论有六经十一论。六经之中,以《解深密经》为本经;十一论之中,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初学则推荐《八识规矩颂》《百法明门论》以为入门。


《八识规矩颂》由玄奘大师所造,是《成唯识论》的纲要,也是法相唯识宗的精髓。玄奘大师在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后,对八识体系融会贯通,把八识分为四类,每一类各作三颂,将包藏宇宙、探玄窥微的庞大体系,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式地和盘托出,令后学获宝钥如探囊取物,抄捷径直趋金矿银山。


“有僧说法龙天喜,无僧说法鬼神愁”,讲经说法历来是佛门最重要的法事。为方便大众同步学习,现推出《八识规矩颂》开示合集,以飨有缘。祈愿国泰民安,四海安和,法界有情,咸跻觉道!





图片

Chapter 1

图片







向上滑动阅览


《八识规矩颂》

唐 三藏法师 玄奘 造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薰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八识规矩颂》是玄奘大师在翻译完《成唯识论》后作的。大师译完《成唯识论》后,觉得这部论义理深广,初学佛人入门困难,所以根据《成唯识论》的内容造《八识规矩颂》。《八识规矩颂》是《成唯识论》的精髓,也是玄奘大师学习唯识的心得。

图片





“八识规矩颂”,“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了别、认知为“识”。八识各有相状,各有作用,圣凡不同,不能错乱颠倒,就叫“规矩”。

图片







兄弟八个共一胎,

一个伶俐一个呆,

五个在外做买卖,

一个在家把账开。

图片





一个伶俐一个呆


“伶俐”指第七末那识,“呆”指第八阿赖耶识。


第八识不分善恶,前六识做的好事、坏事、不好不坏的事,所有种子照单全收,储藏起来,所以也叫“藏识”。阿赖耶识表现到我们身上就是寿、暖、识。

-

第八识的见分恒常、明了、不变化,第七识时时抓住第八识的见分,以此为“我”。所以末那识有俱生的我执。末那识不对外,只对内。



五个在外做买卖


指眼耳鼻舌身五识。眼耳鼻舌身接触色声香味触,形成种子,通过第七末那识输送到第八识储存起来。前五识作用范围很小,只局限在它所缘的境界,且起不了决定作用。



一个在家把账开


指第六识,它是做主的。比如看某个物品,第一刹那属于眼识;到第二刹那分别它的形状、性质、作用、好坏时,就是第六识了。也有以新闻采访为比喻,前五识如前方记者,向外采访各种境界,然后由第六识这个“编辑”来分别取舍。



兄弟八个共一胎


第六识依第七末那识的意根而起,所以叫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又依止第八识。第八识与前七识又相关联,离开前七识,第八识也不存在。


 

图片


这八个识,如果严格地划分的话分为:心、意、识。阿赖耶识为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第七末那识为意;前六识或者特指第六识为识。




SELECTED




图片

Chapter 2

图片





渊深七浪境为风


关于阿赖耶识还有个比喻:渊深七浪境为风。


“渊深大海”比喻阿赖耶识。海里有清净的水、染污的水,以及各种各样的动物,这比喻阿赖耶识里储存着无量无边的善种子、恶种子和无记种子。


“七浪”指前七识;


“境为风”,“风”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


我们心的大海本来是平静的,境界来了,心就动了,风越大,浪就越大。要想内心不受外在境界的影响,就要靠闻思修、戒定慧。



唯识四分


唯识有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相分指所见闻觉知的一切境界;见分指认识、照知相分的主体作用;自证分就是知道这是相分、这是见分,相分是空,见分也是空,最后能够证悟这个境界。


我们阿赖耶识里面储存着大量的种子,当烦恼境界来临,与第八识里的种子相应,这个种子就发挥作用了。这时候如果没有如理作意,没有见分、自证分发挥作用,就随着贪嗔痴去了。




三种自性


唯识讲到三种自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


遍计执:即错误的认知。周遍的计度、周遍的执着,这个执着是错误的。


依他起:“他”就是缘起。万事万物的生起是不是孤立的,不是某个人创造的,是因缘法生起的。


圆成实:即如来藏。


唯识的“三自性”配合“百法”,就把我们内心的活动抓住了。




《八识规矩颂》讲这个心法,是所有佛弟子修行的下手处。要转凡成圣、转迷成悟,要想在戒定慧上有所成就,在修行这条路上很自信、很光明,都离不开心的作用。这个心就是八个识,怎样认知它、了解它、驾驭它,这是佛教的核心,修行就从这里下手,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在这里。



图片

▻▻▻



图片
图片

佛教慧日

图片

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

图片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 修行特别容易得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