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人员合影
杨华山会长致辞
于今副会长作工作报告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会议于2016年7月16日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白立忱出席会议。会议总结回顾了第四届理事会的工作,修改了协会章程,推举了第五届理事会领导机构、理事会理事,明确了新一届理事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杨华山担任协会会长兼法人,于今等八人任副会长,来自全国111位各界知名人士、学者以及社会活动家当选本届理事。宁波慧日禅寺住持上传下喜法师参加会议,并当选为理事。
杨华山在致辞中表示,新一届理事会将继续发扬民族文化保护事业的优良传统作风,把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用改革创新的思路破解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工作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推进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工作创新发展。
于今代表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做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第四届理事会的五年工作,并对第五届理事会工作进行部署。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智囊优势,在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工作中建言献策,并积极参与到少数民族的文物保护工作实践中。“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以后,协会第一时间向全国发布了《关于玉树震区民族文物抢救和修复的倡议书》,呼吁灾后要及时展开文物抢救修复与保护工作,使一批稀有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于今介绍说。
不仅如此,协会充分发挥社团组织民间外交的作用,积极展开国际合作。2014年,协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年,协会与波兰经济大会基金会在华沙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双方今年在北京签署了《引进波兰文化遗产保护修复技术和人才培养备忘》。
于今表示新一届领导班子将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中华民族文保责任结合基金”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和支持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的先进集体与个人表彰奖励,颁发奖状、奖牌、奖金。同时,将研究制定出台《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理事会员自律规则制定办法》,健全自律规则、制定制度,用改革的精神全面加强非政府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和监督制度建设,提高理事、会员的学习力、执行力、创新力和非政府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中国的少数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物,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很多珍稀的民族文物已近绝迹,若干尚待科学记录研究的民族习俗正在发生变化,一些民族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大量民族文物不断流往国外。
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更好地继承和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由杨静仁、伍精华、任英、吕琳等发起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于1993年6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注册登记,在北京正式成立。协会成员由中国各团体、政党以及各界知名人士、社会活动家和学者组成。
会后,法师一行参访地坛公园。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主体建筑。
法师率众绕坛城三周,祈愿中华传统文化兴盛,国力日增。在坛城中心点,法师静坐,诵《大吉祥经》等经咒回向国泰民安,世界和平,风调雨顺,人民各修礼让,文化复兴!
声明:本文转自民主法制网,如有不当请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
爱出者爱返 福往者福来 随喜转载 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