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第28祖、中土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祖师
西天第33祖、中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禅宗自达摩祖师由印度传来东土时就有预言,将来会形成“一花开五叶”的五个宗派,在六祖之后由南岳怀让禅师和青原行思禅师两支分别流传,经过数代传承和提炼,最后终于形成了临济,曹洞,云门,沩仰,法眼等五个宗派。
五宗祖师并非所悟有别,而在于接引学人和修学手段上各有特点,禅风各各不同,从而形成了禅宗多元化的发展,和唐宋时禅宗百花齐放的兴盛局面。一时普天之下皆谈禅,汉地也由原来“律寺”制度一而取代为由马祖大师和百丈禅师开创的“丛林禅寺”,如今基本所有的汉地寺庙都是以丛林制度为依,以禅寺为名,即是此之由来。
而禅宗的五宗在历史的演变中传承也各有不同,除临济宗和曹洞宗一脉相传流传至今,其他云门,沩仰和法眼宗都在传承数代之后绝传,故汉地向来有“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边”之语,即天下禅林基本都是传承的临济宗的法脉,并且尚有少数曹洞宗的持法脉者,而其他几宗则不见儿孙了。
西天第35祖、中土禅宗八祖虚云老和尚
如云居山真如禅寺如今挂的是沩仰宗的钟板,现今佛协会长传印老和尚接的是沩仰宗的法卷,韶关云门寺佛源老和尚传的是云门宗法脉,弘法寺本焕老和尚传承的则是临济宗法脉等等。
五宗既成,门庭各别,法统流传,古时大德制定各宗的规则则有不同,如五宗的钟板就各有特色:在禅林中形容五家宗风与见地手段各有语录记载。如有形容其宗风的不同,有云“云门如天子,临济如将军,曹洞如农夫”,来形象和精辟的表现出云门,临济和曹洞的三家宗风不同。而在《人天眼目》中对五家宗风则有总结和记载:
临 济 门 庭
义玄(?-867年)唐代高僧,镇州(今正定)临济院住持,佛教临济宗创始人,俗姓邢,曹州南华县(今山东东明县)人,自幼聪颖。长以孝闻,落发受戒后,精研佛典,后游方参学,一惮艰苦。
首谒洪州黄檗山(今江西宜丰西北)希运禅师,次到高安参谒大愚禅师,得悟黄檗宗旨,返回黄檗山,习禅20年,受黄檗印可,北归乡土,游方观风,弘扬禅道。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到镇州(今正定)临济院,住持普化禅师主动让位。
义玄住持临济院,广接徒众,弘扬黄檗宗风,用“四宾主”(通过师徒问答方式衡量对方悟境的深浅)、“四料简”、“四照用”(针对对悟境程度不同的参学者进行说教)的宗旨接引禅入。他的禅风以“单刀直入、机锋峻峭”著称,常以“棒喝”接引学人,声名远播,发展成为一大宗派,以寺院得名,号称临济宗。
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四月十日,义玄在大名府兴华寺东堂圆寂。其弟子将舍利分建二塔藏之,一塔在河北大名,一塔在正定城内临济寺,皆名“澄灵塔”。唐懿宗敕谥“慧照大师”。弟子惠然辑其语录,成《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加谥为“真常慧照禅师”。临济宗名声大振,发展日盛,在南宁时,传入日本,成为日本佛教中一大宗派。
临济宗者,大机大用,脱罗笼,出窠臼。虎骤龙奔,星驰电激,转天关,斡地轴。负冲天意气,用格外提持,卷舒纵夺,杀活自在。是故示三玄三要、四宾主、四料简、金刚王宝剑、踞地狮子、探竿影草,一喝不作一喝用。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
四料简者,中下根人来,夺境不夺法;中上根人来,夺境夺法不夺人;上上根人来,入境两俱夺;出格人来,入境俱不夺。四宾主者,师家有鼻孔,名主中主;学人有鼻孔,名宾中主;师家无鼻孔,名主中宾;学人无鼻孔,各宾中宾。与曹洞宾主不同。三玄者,玄中玄、体中玄、句中玄。
三要者,一玄中具三要,自是一喝中,体摄三玄三要也。金刚王宝剑者,一刀挥尽一切情解。踞地狮子者,发言吐气,威势振立,百兽恐悚,众魔脑裂。探竿者,探尔有师承、无师承,有鼻孔、无鼻孔。影草者,欺瞒作贼,看尔见也不见。一喝分宾主者,一喝中,自有宾有主也。照用一时行者,一喝中自有照有用。一喝不作一喝用者,一喝中具如是三玄三要、四料简、四宾主之类。大约临济宗风,不过如此。要识临济么?青天轰霹雳,陆地起波涛。
云 门 门 庭
雪窦重显(公元980──1052年),宋代云门宗僧人。
大师与佛门因缘甚深,七岁便依止仁铣法师出家;后投香林澄远弟子光祚禅师,因问:「不起一念,云何有过?」被棒喝三次开不了口,终于豁然大悟,遂任五年首座,朝夕参悟,尽得其真传,坚定日后中兴云门不移的信念。宋元徽四年(公元1020年),福建明州太守曾会敦请大师住持雪窦山资圣寺,海众云集,大倡云门宗风三十一年,有「云门中兴之祖」称号,朝廷并加封为明觉禅师。
大师工翰墨文章,诗情超迈,灵秀特达,常题诗相赠知己;并以前代禅门公案、话头举示后学,闻法弟子将其所拈提故事及诗作整理为〈雪窦和尚拈古〉一百则、〈雪窦和尚颂古〉一百则、〈瀑全集〉一卷、〈祖英集〉二卷,流传后世。
云门宗旨,绝断众流,不容拟议。凡圣无路,情解不通。僧问:“如何是雪岭泥牛吼?”师云:“天地黑。”“如何是云门木马嘶?”师云:“山河走。”“如何是学人自己?”师云:“游山玩水。”问:“机缘尽时如何?”师云:“与我拈却佛殿来,与汝商量。”“如何是透法身句?”云:“北斗里藏身。”“如何是教外别传?”云:“对众问将来。”大约云门宗风,孤危耸峻,人难凑泊。非上上根,孰能窥其仿佛哉!详云门语句,虽有截流之机,且无随波之意。法门虽殊,理归一致。要见云门么?柱杖子脖跳上天,盏子里诸佛说法。
曹 洞 门 庭
日本是个信仰佛教的国度,其佛教文化源流与中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国人们多知道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扶桑传教弘法之史事,但未必了解当今日本佛教曹洞宗之开山祖也出自中国。这个人就是唐代莆籍高僧本寂禅师。
本寂俗姓黄,名崇精,生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涵江黄巷(今国欢镇黄霞村)人,系唐代另一莆籍高僧妙应禅师(俗名黄文矩)之弟。
本寂自幼习儒学,博闻强记,天资聪慧。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他离家弃俗进福州名山学禅,法名“耽章”。唐懿宗咸遇五年(公元864年),在该寺削发受具足戒(大戒),从此循入佛门,一心学禅弘法。
不久,他到广东端州洞山拜悟本禅师良价学禅,长达十余年。良价见其悟性颇高,禅心明执,认为能“堪任大法”,遂打破惯例,密授其南宗之《宝镜三昧》、《五位显诀》、《三种渗漏》等不传之精旨。他精心研习参悟,不负重望,于是名冠佛教丛林,被尊为“本寂禅师”。
曹洞宗者,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看他来处,忽有偏中认正者,忽有正中认偏者,忽有兼带。忽同忽异,以示偏正五位、四宾主、功勋五位、君臣五位、王子五位、内外绍等事。偏正五位者,正中偏者,体起用出;偏中正者,用归体也;兼中至,体用并至也;兼中到,体用俱泯也。四宾主不同于临济,主中宾,体中用也;宾中主,用中体也;宾中宾,用中用,头上安头也;主中主,物我双忘,人法俱泯,不涉正偏位也。功勋五位者,明参学功位至非功位也。王子五位者,明内绍本自圆成,外绍有终有始也。大约曹洞家风,不过体用偏正宾主,以明向上一路。要见曹洞么?佛祖未生空劫外,正偏不落有无机。
沩 仰 门 庭
灵佑大师,唐代高僧,沩仰宗初祖。
十五岁从建善寺法常律师出家,于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后参百丈怀海,并嗣其法。唐宪宗元和(公元806-820)末年,至沩山弘扬禅风,村民感德,群集共建同庆寺。相国裴休前来闻道,声誉大扬,学僧云集,遂于此敷扬宗风达四十年之久,世称沩山灵佑。
有《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沩山警策》各一卷传世。《沩山警策》与《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合称为「佛祖三经」,是禅宗初学者入门必读之典籍。法嗣有仰山慧寂、香严智闲等四十一人,其中,慧寂承其后而集大成,于仰山宣扬师风,世称沩仰宗,为中国禅宗五家七宗最早建立的一宗。大师的基本思想是「三种生」说,即把主客观世界分为「想生」、「相生」、「流注生」,这也是他为接引学人证得大圆镜智(佛智),达到自由无碍境地而设的三种机法。
沩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从。尔欲捧饭,我便与羹;尔欲渡江,我便撑船。隔山见烟,便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沩山一日普请摘茶次,谓仰山曰:“终日只闻子声,不见子形,仰山撼茶树。”沩山云:“子只得其用,不得其体。”仰曰:“和尚如何?”师良久。仰曰:“和尚只得其体,不得其用。”沩山曰:“放子三十棒。”乃至仰山过水,香严点茶,推木枕,展坐具,插锹立,举锹行。大约沩仰宗风,举缘明用,忘机得体,不过此也。要见沩仰么?月落潭无影,云生山有衣。
法 眼 门 庭
法眼宗的建立者是法眼文益(公元885—958年)。
这是五宗里最后成立的宗。虽然它的寿命不长,但影响却非常深远。如果要真正认识它的特质,必须了解它的根本不仅深植于中国的佛学里,而且在整个中国传统的文化里。它是属于慧能大弟子青原的法统,其间有石头,德山,雪峰,玄沙,和罗汉桂琛等大禅师。罗汉的弟子就是法眼。
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种种机缘不尽详举。观其大概,法眼家风,对病施药,相衣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要见法眼么?人情尽处难留迹,家破从教四壁空。
在禅宗中,多有禅师以诗偈来表达其禅悟的境界,并且留下许多不可多得的名诗名句,成为佛教文化的瑰宝。而禅师们开悟时和临圆寂时作的诗句大多是非常难得的作品,非常值得留意,是叙述其用功和见地的珍贵“法宝”。
临 济 宗
如临济祖师的辞世偈:
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需磨。
又有临济宗“四料简”纲宗诗:
僧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师云:“煦云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
僧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
师云:“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
僧问:“如何是人境俱夺?”
师云:“并汾绝信,独处一方。”
(并州和汾州均在山西省,并州相当于省级,汾州不过是其治下之一州郡,其实同处一地)
僧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
师云:“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曹 洞 宗
又如洞山良价禅师有辞世偈云:
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
欲得忘行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
曹山本寂禅师作的宗旨诗有:
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
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
出语直教烧不着,潜行须与古人同。
无身有事超歧路,无事无身落始终。
云 门 宗
云门文偃祖师答僧问偈:
云门耸剔白云低,水急游鱼不敢栖。
入户已知来见解,何劳更举轹中泥。
云门文偃祖师示众偈:
药病相治学路医,扶篱摸壁小儿戏。
幽谷不语谁人测,管解师承孰不知。
是机是对对机迷,闢机机远远机栖。
夕日日中谁有挂,因底底事隔情迷。
卯岁依山人事稀,松下相逢话道奇。
锋前一句超调御,拟问如何历劫违?
玩古高松云不齐,鸿鸧鹤抱几年栖?
剖壳同时殊有异,羽张腾汉碧云低。
万象森罗极细微,素话当人却道非。
相逢相见呵呵笑,顾儜停机复是谁?
又有云门宗天衣义怀禅师的辞世偈有:
红日照扶桑,寒云封华岳。
三更过铁围,拶折骊龙角。
法 眼 宗
法眼华严六相义颂:
法眼文益禅师的纲宗诗(禅与华严宗教理的结合)
华严六相义,同中还有异。
异若异于同,全非诸佛意。
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
男子身中入定时,女子身中不留意。
不留意,绝名字,万象明明无理事。
法眼三界唯心颂:
(禅与唯识教理的结合)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唯心唯识,眼声耳色。
色不到耳,声何触眼?
眼色耳声,万法成辨。
万法匪缘,岂观如幻。
山河大地,谁坚谁变?
法眼宗天台德韶国师开悟偈:
通玄峰顶,不是人间。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沩 仰 宗
最著名的有香严智闲禅师的开悟诗: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
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
我有一机,瞬目视伊。
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又有香严智闲禅师的三照语偈:
本来照
拟心开口隔山河,寂默无言也被呵。
舒展无穷又无尽,卷来绝迹已成多。
寂照
不动如如万事休,澄潭彻底未曾流。
个中正念常相续,月皎无心云雾收。
常照
四威仪内不曾亏,今古初无间断时。
地狱天堂无变异,春回杨柳绿如丝。
声明:本文章、配图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