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贪自利之享受

2017-09-22 07:00:00 发布: 人气:5


图片








传喜法师


不贪自利之享受


学佛有感觉和没有感觉差别很大,有感觉之后,把更多的精神用在深入佛法上,明白更多的道理。偶尔学佛麻木的时候,就祈祷观音菩萨、地藏菩萨,让心灵变得柔软敏感。



>>>自在遍知<<<


有的人呢,因为脆弱也很敏感,学佛的这种敏感是说要得大自在,但是得大自在并不是说是麻木的大自在,而是遍知,很敏感的大自在,需要知道。

这两天我看整理的文章里有一句:“要清清楚楚,这叫智慧,同时肚量又能包容,这叫福报,是福慧双修。”


弥勒菩萨马上要成佛了,他的福报很大的,大肚能容这是福。文殊菩萨是明察秋毫,大小五明他都知道,风水八字他都懂,都通达,文殊菩萨什么都通,大智文殊菩萨。


>>>悲心结缘<<<


比如对清凉、解脱的这种体验,有的人体验了之后,就会忽视心灵的状态,重在了肉体的身体的体验之后,他会忽略心灵的状态,这样会堕入小乘道。

小乘道,他在有余涅槃里是很舒服很舒服的,入禅定,他们不吃不喝不要紧的。佛劝醒他们,不可以这样,我既教会了你们这样,同时众生都在迷惑,那你们还是应当去结众生缘,这样才是长远的修行之路,否则你光住在这个定里面,入,入,入,好了,跟众生缘断掉了。

众生缘断掉之后,那你存在的世界里面有很偏的,有时候把它称为叫偏空,又叫“修慧不修福,罗汉应空钵。”罗汉下去化一口水都没人给他,没有水倒也算了,你给他福也很难,没有缘,这个礼尚往来就断掉了,没有往,也没有来。

为了结缘,接受大家的饭,接受大家的供养,哪怕辟支佛,他们一定可以定得很久,但是佛也劝他们,至少一个星期要去一趟人间。


你们可以想象,一个圣者,他修行得很好很好,完全心无尘埃了,能入在清凉境里了,他带着这种定,如果来到人间一次,他自己对佛法的感受会更深,那对众生的利益将是多大!没有修行的去世间走一趟会被迷掉的,但是有修行的人去世间更加增长他的悲心。


>>>还来观世间<<<


像我们现在也在体验什么是佛法,佛法除了讲的,除了文字上,确实有佛菩萨果地的威德力、功德力,他确实能有让众生解脱,能改变众生命运的那种神圣的力量。这也是坚信不疑的一种,相信极乐世界,相信诸佛菩萨威德,没有感受过,那个信就不会稳定。

我们自己也常常来串习,生活当中来体验,用我们的生命来体验。在没有感受到的时候,要多多地去体验。没有感受到的时候,要多去观察世间的过患,对世间要看清一点,多体验佛法。真的你有感受了,你坚定不移有信心了,叫还来观世间。反过头来看世间,对世间不仅仅要有出离心,还要去教化那些没有出离心的人要有出离心,然后你自己还不能太贪着在这种寂灭当中,所以要发愿“不贪自利之享受”。

 不贪自利的那种寂静的享受,从而“趋入三有之大乘”。三有本来是要远离的,但是这个时候为了众生的缘故要趋入,所以对菩萨来说叫“不违安养,还入娑婆。”既不违背极乐世界的境界,还又积极地还入到娑婆。

图片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慧日法宝  感恩转发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

观看慧日腾讯视频


相关文章
· 以后你就这样问自己
· 当看到寺院建筑时,您有想过这些吗?
· 找到它,你便解脱了!
· 看得见的是微信,看不见的是慈悲
· “消灾延寿”从哪里来?
· 因为佛性是平等的
· 一身兼承禅门五宗,重兴六大祖庭,百岁虚云老和尚圣诞纪念日
· 他,就是佛陀的心
· 飓风哈维下的美国休斯顿:不抛下任何一只动物!
· 我们的十年,我们的讲坛——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十周年纪念
· 微信公众平台
· 生命当中的亮点
· 智商 < 情商 < 觉商
· 一代高僧 云居山真如禅寺首座达智老和尚安详示寂
· 醒来吧
· 寻找生命中,不会老的...
· 你的命运,谁做主?
· 读电子版佛经和纸质佛经,功德一样吗?
· 农历七月二十四日,恭逢第二佛陀龙树菩萨圣诞日(转发功德无量)
· 因大悲故,而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