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经典是指引我们去好好实践

2016-12-30 03:44:02 发布:妙奉 人气:2212
       
      佛教的文化集中国文化之大成,他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中国的母体文化,所以对漂泊在海外的这些华人来说有一种母体文化的一个纽带关系。起到一个文化的归属感作用。虽然人在海外,但他还可以在报纸、网站、电视里,在给送到他们面前的佛教文化面前找到归属感,让他们漂泊的心有一种安定,这一点非常重要。
        一个人特别是当他远离大陆,他的母系文化的时候,远离这群人的时候,他的孤独感会很大,所以这种文化对他的温暖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这个上面也能增加因为他漂泊在外的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操教育,国家的归属感,他作为中国人的这种自豪感,佛教都会给他补这一课。同时他学习了佛教之后,感染到佛教文化,有这种文化内涵的中国人,外国人也会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一个中国文化的载体,所以这个活动很重要。
        作为真正的要选择信仰的时候,确实师父要合格,就像你买东西一样,是不是三无产品,是不是一个信得过的产品。在选师父的时候师父首先有标准的。佛教界公认的,因为我们佛教不是单独的,体系是很庞大的,而且从历史延续到今天是有传承的。
       比如说到大学里读书,你要读博士,你要有博士导师,这导师肯定不是哪儿窜出来做你导师就行了,肯定要有教学体系里,学校里认定的。我们学佛也是,师父也是要有师父,师父有没有答应这个人可以做大家的师父,这个很重要。他有没有这样的口碑,佛教界有没有认可他,这很重要。然后你再观察他符不符合人的标准,首先他是一个正常的人,再其次他是一个完美的人,你找一个精神的老师。孟母训练孩子还要选择环境,我们选择老师肯定要有标准。如果他也符合了这个,同时又符合了佛法上,比如佛教界认可他,他可以给大家做老师了,那我们就可以跟着他学习,成为精神上的指导者。
       佛教很博大,佛教为了接引一切众生有不同方法,佛教有为了治不同病的不同药方。作为我们是一个佛弟子,特别我是出家人,我应当了解我们的专业素养所应该有的,我如果不去了解,那我是对自己不负责,对我们有缘的佛弟子不负责,对佛教不负责任。我们既然是一个佛弟子,我又是出家人,应该去了解去学习。所以在佛教里这叫本份事,这叫参学,广参博学是我们应该做的。确确实实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像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那个感觉。佛教是丰富多彩的。佛教是那么有魅力的,佛教在不同的人群面前,造福了不同的人群,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佛陀的经典大多数是指引我们去实践,怎么样从我们的污垢当中净化我们,拨乱我们的行为准则,我们行为的错误。所以有时候我觉得读哪一本经都很好。但是要有次第的来解开我们心中的千千结。从小乘、大乘、金刚乘,佛教界有时候大家都在学《菩提道次第广论》,这是从印度传到藏地,然后在国内汉传佛教里也有传播。我自己也讲过叫《普贤上师言教》,他也是一个修学次第。怎么认识轮回的过患,怎么认识因果是不虚,怎么如理如法的学习,什么是如法,什么是不如法;然后怎么珍惜三宝,怎么珍惜师父、怎么选择善知识,那里面都有讲解。怎么样一步一步的忏悔业障,积累福报,发广大心,然后怎么样突破五蕴魔、烦恼魔、生死魔。怎么样把散乱的气归到中脉,归到生起菩提中来,都有修法,我也有讲解。这个也就可以知道,佛法为什么这么博大精深,有的人就好像听法师讲法,怎么讲讲还在讲,像婆婆妈妈一样。这正是一种如老母亲的一种悲心切切,所以如果佛弟子们能体验到佛菩萨不舍众生的悲悯,那我们在每一部经典里都会得到极大的意义。
       首先像我们出家人,我常常比喻说就像食堂里面做厨师,在家人是来吃饭的,你就好好地去品尝那个味道,感恩三宝。然后记住、实践佛陀的教导。因为佛陀对我们的每一种教导,戒律也好,戒律多少人付出了代价,所以不要去犯。善业是成就我们的资粮,要去积累,哪怕小小的善业也要去积累。听佛的教导,我们的人生就走在了佛光之中。虽然我们是在家人,但在佛的眼睛里都是一样,佛不会舍弃我们,佛的眼睛里看我们就像他最爱的孩子一样,在佛的眼睛里就像他自己的生身父母一样。所以不管谁跟佛有缘,佛都会把你紧紧地搂在怀抱里,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一切,好好地去实践佛法。
 


                                         ---摘自20150130传喜法师零距离看佛教品人生开示

喜欢就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们

相关文章
· 今世所有的一切皆由过去业力所决定的
· 佛法难遇今得闻 殊胜因缘须珍惜
· 忆念母亲的恩
· 戒恶修善是一种誓愿
· 人人皆可成佛,可惜你“我”难自弃!
· 父母乃有形之天地,天地乃无形之父母。
· 它们是为谁而死?
· 受戒守持生善道
· 我们的生命都迷惑在这个业力的世界里
· 冬至大进补,人参加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