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搞定自己 才能疗愈愤怒和恐惧

2018-08-26 09:59:57 发布:妙梅 人气:963
     
图片来源:网络
       人生来有许多矛盾的事。如若自视甚大,就会时感愤怒;如若自视甚小,又会常怀恐惧。
       愤怒和恐惧,从一开始就如影随形。我们苦恼天地太小,好人太少;我们在白日里恐惧黑夜,又在相逢时担忧别离。 
克己可以制怒
       西方有一个著名的ABC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愤怒的产生。
       A是触发事件的人或事,B是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C则是事件最终的结果。
       通常,当我们不满意C的时候,就会对A感到愤怒。
       因此,我们每天都会耗费大量精力与A“斗智斗勇”,试图阻止或改变与A相关的人和事,一旦事与愿违,就会愈发愤怒。
       其实,我们一直忽略了,只有B才是我们唯一可以完全掌控的因素,况且真正导致C的,往往并不是A,恰恰是B。
       因此,对治愤怒最有效的办法,不是与外界针锋相对,而是“克己”。
       颜回作为孔门境界最高的弟子,其“克己”之功常被后儒引为榜样。
       孔子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所谓“不迁怒”,就是怒于甲者,不移于乙;所谓“不贰过”,就是过于前者,不复于后。
       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应对人和事,我们需要像一面镜子,事物之来,便如实反映其美丑;事物之去,便明净如初不留印记。
       孔子还曾告诉颜回:“克己复礼为仁。”具体说来,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一切视听言动,都会在心地上留下刻痕,所以君子爱惜羽毛,如爱惜怀中珍宝,不让一尘一芥污染心地的洁白。
明理可以制惧
       自有生便有死,有明便有暗,我们深知生而为人的局限,于是生而恐惧。如何不惧?孔子曾讲:“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困惑、忧虑、恐惧往往相连,真正的勇敢离不开智慧和仁爱。智慧与仁爱,正是自性光明所具有的属性。
       黑暗不过是光明的缺乏,没有人能消灭黑暗本身,只有当光明进入,阴影自会消散。
       同样,对治恐惧最有效的办法,不是单凭血气壮大声势,而是回归自性光明。
       明代思想家吕坤曾说:“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弘一大师进一步阐发道:“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不蔽于私、不杂以伪、不淆于惑,这样一个人可谓坦荡洁白,胸中自无火炎冰竞,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朱光潜先生曾说:“做人只有两桩难事,一是如何对付他人,一是如何对付自己。这归根还只是一件事,最难的事还是对付自己,因为知道如何对付自己,也就知道如何对付他人,处世还是立身的一端。”
       古人讲“正其心,养其性”,其实就是通过使内心秩序和谐有序,让愤怒和恐惧的念头无从发生,最终表现为外在的从容中节。

来源:腾讯儒学
喜欢就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们

相关文章
· 《论语》泰伯篇第六:可以托六尺之孤
· 要感谢的不是贫穷 而是心中的信念与理想
· 《论语》泰伯篇第五:以能问于不能
· 久病床前 亦有孝子:尽孝是一辈子的事
· 《我不是药神》:最伟大的力量 来自你的恻隐之心
· 《论语》泰伯篇第二:恭而无礼
· 《论语》泰伯篇第一:子曰泰伯
· 不忧不惧 可为君子:《论语》中的“勇”
· 《论语·雍也》篇第三十:子贡曰
· 《家范》:我们到底应该留给孩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