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童文殊化身,他的情怀你了解吗?

2019-10-27 19:48:56 发布:妙梅 人气:1139

图片来源:网络
仁者情怀

Benevolent feelings

        电影《孔子》,这是我第二遍看。一直以来,孔老夫子让我一再动容的,不是他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以及开创儒学、创办私学的成就和贡献,而是他在这一系列的事相中展现出来的仁者情怀,他的慈悲之心。
        对这样一位至圣先师,我们不能仅从世间的知识和技能上去认识他、定位他,而应该更多从思想和情感上去体认他、感受他。他本来就是带着大悲情怀降生人间的。
        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为什么会追随他?不是因为财富,不是因为名誉,而是“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有相同情怀的人,以因缘汇聚,共同展现对自我生命的珍惜,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对社会人间的责任。
        前段时间适逢孔子圣诞,我也在思考他老人家的《论语》。《论语》讲什么?良知而已。有良知就有天下,良知丧失,天下就会纷乱。夫子在列国间颠沛十四年,推行仁政礼治,无非就是想唤醒大众的仁爱之心。
        《论语·泰伯》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毕生的责任,就不能缺少刚毅坚定的意志。没有宽宏的胸怀不可能承担这样的重担,没有勇毅的心志不可能付出一生的时光。
         所以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祭孔祭的是什么?就是他为国为民的仁者情怀。有了这样的思想高度,世间的财色名利如何构得成诱惑?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访问卫国,卫灵公夫人南子请求相见。南子容貌美艳,但名声不好。孔子不得已前往,两人隔帷行礼,南子身上环佩之音不绝。但孔子有礼有节,如如不动。当南子问他,天下人为了财色打得头破血流的情况如何才能改变时,孔子回答:“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个“道”是什么?宇宙间的至高真理。我们说“体解大道”,就是用这无形无相的至高的理念来指挥我们的肉身。一个有道的人他的生命是从属于道的。
        孔子的这句话解决了很大的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来到寺庙?就是要了解什么是道,就是想成为道的追随者和实践者。我们对道多一点领悟,对自己的生命就多一点掌控。所以,对自我生命的价值判定就是看身心是否从属于道
        但是道再伟大,我们佛教里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自己不会说话,道本身是无为的。只有明道的人,以他自身觉悟道的经验来引导你,你才能消业障、增福报、开智慧,最后知道“道”是什么。
       影片中,南子被毒箭穿心时,她想起的还是跟老夫子见面的那一刻。因为夫子的那一句“朝闻道,夕死可矣”,对她而言,刻骨铭心!她纵使没有见道,但她见到了世间的君子是怎样的。这一座君子之山成为她生命最终的信仰。
       既有智慧的高度,又有利人的情怀,既让人崇敬,又给人温暖,这就是圣人。能在这样的人身边,或者能以他的思想作为生命指导的话,一个人的人格就会养成。
       格也是一种定力,相当于我们讲的禅定,有格就能触通天地。格也是一种戒律,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伤害自他的要遮止,对利益自他的要行持。孔夫子就是在人格的高度上为我们作出了示范。
       佛教传入中国前,印度人看着东方,说震旦国有大乘气象,这大乘气象实际上就是儒道铸就的文化根基。所以佛教里也有这样的说法,说孔老夫子是儒童菩萨的化身,他建立的人乘,就是施行圆满的佛陀教法的铺垫和台阶。
       所以,我们今天来学佛、来出家,就是要怀抱仁者之心求道、闻道、思道、修道,最后证道。证道之后又以道作为生命的庄严,匡扶人心,利乐有情,既展现儒道先圣的思想和情怀,也展现释迦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摘自传喜法师2019.09.29古文殊寺法堂开示
喜欢就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们

相关文章
· 《论语》子罕篇第二十三:后生可畏
· 孔子的六大人生智慧,你学到了吗?
· 《论语》子罕篇第二十二: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 《论语》子罕篇第二十一:子谓颜渊曰
· 以史为鉴丨曾国藩:警惰矫傲 才能成功
· 《论语》子罕篇第二十:语之而不惰者
· 如何做照亮孩子的太阳:好父母养成指南
· 《论语》子罕篇第十九:譬如为山
· 如何降服“易发而难制”的怒气 | 原创
· 《论语》子罕篇第十八: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