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公上人
明旸法师
法师简介
首 页
|
法脉传承
|
法师文章
|
精华文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家文化
乐在其中 忘食忘忧:《论语》开篇的非常意蕴
2018-05-27 20:34:42
发布:妙梅
人气:1187
图片来源:网络
《论语》是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的第一章第一句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能处在如此重要的一部经典的开篇,怎么评价它的重要意义都不过分。
我们今天谈学习,侧重点在学。但在“学而时习之”这句话中,“学”和“习”是分开的,“学”就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学习”。
在孔子的时代,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诗》、《书》、《礼》、《乐》、《易》等文化经典。《诗》是文学,《书》是历史,《易》是哲学,《礼》和《乐》是政治制度和生活礼仪;
二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里的礼乐与前面的《礼》、《乐》不同。《礼》、《乐》是理论的部分,而礼、乐是在日常中如何落实《礼》、《乐》的知识。
射指射箭,是军事技能的训练。御指驾车,古代贵族出行、作战都离不开马车,所以驾车是一项非常基础的技能。书指书写,数指计算,书和数是当时一名合格的基层公务员的必备技能。
这两方面的学习内容,包含了古人立身处世的所有方面。
首先是道德的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个人学习的最重要的内容。孔子说:
“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孝悌忠信仁义诸德,就可以进行文化典章的学习了。
其次是培养信仰和了解社会规范。周公确立的礼乐制度,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和宗法血缘基础上的政治、社会制度。
在《论语·八佾》篇,孔子对贵族们的违礼行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从中可以看出,古人信仰天、自然神灵和祖先,政治和社会生活都有赖于此。
再次是艺文涵养。孔子说:“游于艺”。他以诗、乐涵养性情。他说:“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最为武勇、刚直,也得学习音乐。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鼓瑟,大概旋律过于高亢,孔子说:“子路啊,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奏呢?”
师兄弟们于是不敬子路。孔子又说:“子路己登堂了,未入室而己。”
还有就是生存技能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技艺,都是平民子弟进入政府服务所应具备的素质。
由上可知,孔子所说的“学”,囊括了君子在身心各方面所应有的素养。
了解了“学”的内容,“习”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了。习有复习、练习、实践的含义。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反复复习才能掌握;
生存技能的训练,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知识和技能,最终要放到现实的工作、生活中加以实践,才能灵活运用。
“时”的意义也很重要。对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要抓紧时间,不能浪费光阴。孙敬头悬梁、苏秦椎刺股、范仲淹划粥割齑,他们珍惜时间、刻苦攻读的故事都被传为千古佳话。
“时”的另一个意义就是“时机”。一些知识和技能是需要机遇才有实践机会的。《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太庙,便抓住机会问个不停,以现实经验来验证所学,也以所学来指导实践。
“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说明学习最重要的态度是快乐。
许多孩子在低年级的时候成绩很好,但越到高年级越差,一些进入高等学府的学子,毕业后“泯然众人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学习中没有快乐。
低年级父母抓得紧,成绩还可以,上了中学离开了父母的严格管教,就出问题了。上大学是为了求个好职业,一旦达成目的就再也不愿意学习,也就没有了突出的成就。
孔子这句话提醒我们,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兴趣。一旦喜欢上某项技艺、某项学问,沉浸其中乐不可支,反而容易忽略外界的干扰,取得不同凡响的成绩。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自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时,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乐在其中,忘食、忘忧、忘老,这是学习给人最大的回报,而所谓的成就只不过是附带的产品罢了。
版权声明: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作者赵大山,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文章来源。
标签:
乐在其中
忘食忘忧
《论语》
儒学
传统文化
喜欢就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们
相关文章
· 《论语·雍也》篇第二十七:君子博学于文
· 母之鞠育 其善且远:母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 《论语》智慧:如何面对人生种种不如意?
· 《论语·雍也》篇第二十六:宰我问曰
· 《素书》:苟得只会失去 贪鄙令人发昏
· 清明节随想:我们应该如何纪念祖先?
· 《论语·雍也》篇第二十三:知者乐水
· 你我身边的孝道
· 《论语·雍也》篇第二十二:樊迟问知
· 拒绝“啃老” 辛弃疾的教子“骂儿”词
play
pause
stop
mute
unmute
max volume
repeat
repeat off
佛教慧日网站(非赢利,纯公益网站。网站所有资料仅用学习、交流使用,一律不得用于盈利性目的)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67号
晋ICP备190009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