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诚信

2016-04-02 00:00:00 发布:妙梅 人气:1110

图片来源:网络
       先人交拜,对天盟誓,视若同胞手足,出生入死,节义天鉴。今之世人,利字当头,没有信仰,何来信义?
     
 
我国古人对信义是非常重视的,被认为是道德修养和人格构成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人的立身之本,所以产生了许多讲信义的动人事迹。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尾生的青年,与一位女子相爱,约会在一座桥下,后来恰遇潮泛到来,桥下河水上涨了,而那位女子还没有到来。尾生坚守桥下抱着桥柱不放,直到被水淹没而死。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盗趾》:“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这位尾生好算是守信的典型了,因此后世人常以“尾生抱柱”、“柱下期信”或“抱柱”、“抱桥”作为守信的代词。它常用于男女相会以示此情不渝。如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二出云:“尾生般抱柱正题桥,做到地文文星佳兆。”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是个重诺的人。一次他出使各诸侯国,经过徐国拜会了徐君,一见面徐君就看中了季布腰挂的剑,但碍于面子,没好张口索求,但季布心里明白,因出使为礼节所需要,打算回来时给他。但回来时徐君已死了。于是季布亲自跑到徐君墓前,解下宝剑,系在墓旁的树枝上。随从人员很不理解说:“徐君业已死去,你还把剑挂在这里干什么?”季布说:“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此事记载于《史记·吴太伯世家》。
       
后来人们遂用“挂剑”、“悬剑”、“延陵许剑”(季布受封于延陵,故又称其为延陵季子)、“许剑”、“生死一剑”等表示对亡友的许诺、追怀及信义;后又常用“留徐剑”、“徐剑墓”等指祭品,用“徐君墓”泛指亡友之墓。
       
季布重诺许剑的事在当时便传开了,后来有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的一个诺言,重于黄金百斤。后来便用“一诺千金”、“千金一诺”、“季布诺”等表示诚信可靠,说话有信誉。
       
战国时期有位燕昭王,他即位于兵败国辱之际,为了增强实力与强齐抗衡,便问计于谋臣郭隗网罗人才。郭隗用买马作喻,说古时有用五百金买千里马的马头骨,用“重金买马骨”以昭信于天下,因而在一年之内得到三匹千里马。郭隗以此劝燕昭王,说:“大王要想招纳贤士,不妨先把我当作一副马骨,优礼相待,则四方贤达之士看到连我这样的庸碌之材都得到了重用,他们就会闻风而至”。昭王于是拜郭隗为帅,在易水岸边建筑高台,置黄金其上,称为“黄金台”,用以招揽贤士。于是,燕昭王尊贤爱士的名声传遍四方,士争相赴,“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大批贤才纷纷来归,与燕人同甘苦,日以富强,燕二十八年,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赵、韩、魏合力攻齐,入其都城临淄,齐地除即墨外,尽为燕所得。这件事记载于《战国策·燕一》和《史记·燕昭公世家》。
       
后遂用“千金市骨”、“千金市骏骨”、“千金买骨”、“燕昭市骨”、“市骏”等词以不惜高价买良马来比喻求贤招才之恳切、诚信不移。
       
由以上三则历史故事可见,古人很早就懂得守信约是事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事关国家兴亡,小则关系到个人操守信誉,所以他们往往不惜以生命来换取,其认识可谓深矣!

来源:腾讯儒学
喜欢就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们

相关文章
· 《论语》述而篇第二十四: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 《易经》八卦分别体现中国人的哪八种教养?
· 《论语》述而篇第二十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如何读《四书》
· 《论语》述而篇第二十:我非生而知之者
· 王阳明教育强盗的故事
· 《论语》述而篇第十九: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 读了《礼记》这10句,才知道什么是“会说话”
· 《论语》述而篇第十八:子所雅言
· 《论语》中的十大智慧精髓,受益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