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器量

2014-11-26 00:00:00 发布:妙梅 人气:1651

 
圣人行迹图·匡人解围

       器量,指人的品质和能力,包括器局或格局、胸怀或胸襟、气度或度量,以及谦让的程度等。从《史记·孔子世家》《论语》等典籍中,可知孔子绝对是“器量弘深,姿度广大”(东汉蔡邕赞名士郭泰语),且为佼佼者。
        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孔子在郑国与弟子们走散,独立于城郭东门。一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那儿有个人,额头像尧,后颈像皋陶,肩膀像子产,然而自腰以下比禹短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后子贡见到老师,如实相告,“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丧家之狗”,无比刻毒!可是,已经“耳顺”的孔子看透了天地、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听到对自己的斥骂,油然而生的没有一丝气恼,竟是“欣然”。何以欣然?孔子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任何评价,而是从贬损自己的负面语言中,瞬间感知语言本身的形象、生动,以欣赏的姿态对照自己,栖栖遑遑奔波于列国之间,倒真像是丧家狗呢。孔子的自嘲,显示了罕见的超旷和乐观。
       
唯有智者、勇者、诚者,才有高明的自嘲。自嘲不是自贱。自嘲是一种艺术,背后其实是自尊自爱。自贱则是一种劣根,出于自卑自弃。自嘲亦是软实力,其形式轻松,其内蕴深刻,其力量外弱内强。
      
孔子过匡邑,匡人误以为是曾侵暴他们的阳虎,将孔子包围。几天中形势愈发危急,弟子们十分恐慌。孔子呢,豪迈地说:文王已逝,承载、传播周代文化的重任就在我这里了,老天让我通晓这种文化,说明其传承是天意,匡人能把我怎么样?真正的器宇轩昂!胸襟之广大,视野之开阔,抱负之宏伟,气象之壮丽,千古一人,无与伦比! 
        与此类似,孔子与弟子们在宋国一棵大树下习礼,宋国司马桓魋想杀孔子,命人毁树。弟子们催老师快走,而孔子则说:老天赋于我德性和德行,桓魋能把我怎么样?胸有成竹,泰然自若。
        危急时刻,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不惊,不乱,绝非常人可以做到。而彼时彼地之言行,尤可显示一个人器局之大小。孔子心胸宽广,眼界高远,怀有惠及天下的巨大使命感,因而产生极强的自信力。孔子毫不怀疑,天命,亦即客观的必然或规律,无人可以阻拦。除了个人性格因素,这是孔子镇定、坚毅的根本缘由。 
        一位年高的隐士微生亩,不客气地直呼孔子之名,说孔丘你怎么是一个奔波不定、忙碌不安的人呢,恐怕是炫耀才智吧?面对不理解,乃至质疑,孔子如何回答呢?只是淡淡地说:我不敢炫耀,奔波忙碌是我的老毛病了。 
        低姿态,软话语,大概会使批评者胸中之气顿时消失大半,而且再无话可说。孔子的这种正面回应,并非虚与委蛇,而是像大海一样,毫无芥蒂地接纳拥入胸怀的各种东西。实际上浊流、杂物都不能改变大海的本来面貌,只能反衬其广阔、深邃。骄横自大,盛气凌人,绝无气度可言;而闻訾即辩,寸理必争,更显小气可笑。
        孔子在卫国,一天正在敲磬。一位挑筐的隐士从门前经过,说真是庸俗、固执,一派单调、生硬的硁硁声;且进一步讽刺说,埋怨没人了解自己,其实是认为自己正确罢了;最后引用《诗经》的句子“深则厉,浅则揭”,暗喻孔子不知深浅,不辨时务。
        在诸多隐士对孔子的嘲笑、挖苦、轻蔑中,这位“荷蒉者”是相当苛酷的。其有意为之的“自言自语”,被门人听到并汇报给孔子。闻听常人以为难堪的贬斥,孔子面无愠色,从容如旧。他举重若轻,浅描淡写,对在旁的弟子只说了六个字:“果哉?末之难矣。”果真像诗句说的那样,问题倒简单了,日子也好过了。孔子话中有话:“道不同,不相为谋”,可惜那不是我要走的路。应答极有技巧,令人回味无穷。
        孔子言传身教,以雍容大度告诉弟子们,如何对待贬低自己的非议和批评。不正颜厉色地驳难,不等于服从苛薄与无理。有大智慧,必有大器量,反之亦然。我其实并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的表达。陈寅恪先生“同情的理解”,两千多年前孔子早就做到了。
        出于对隐士高洁人格的尊重,孔子总是愿意放低自己的身段,结果愈显其高大。儒者与隐士两派思想各有长处,分别掌握着部分真理,但在为人处世的器量上,实在是有高下之分。
        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谁更强一些。子贡说我不能和颜回比,他“闻一以知十”,我只是“闻一以知二”。孔子很有感触地说:你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
孔子明知子贡在才能与事功上远超颜回,却问“孰愈”,显然别有所指。的确如此,孔子指的是对学问的深研和对境界的修炼。而且,十分明显的是,所问就是为了说出最后那句“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的虚怀若谷,谦让有据,是他内心的真实流露。他在教导弟子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反省,不断提高,包括吸取弟子们身上的长处。颜回早死,大概活了四十一岁,和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相比,达到同一境界提前十年左右。这是一。其二,颜回始终“不改其乐”,其乐与孔子同,然而其物质生活条件怕是难及孔子之什一,极其艰苦。从特定方面来说,颜回也好,子贡也罢,还有子路等等,都比孔子更有优势。孔子深知这些,且公开承认,一方面赞扬弟子,一方面省察自己,彰显了为师者心胸的宽宏、博大、坦荡。孔子不愧为万世师表。
        器量大小、宽狭、深浅,与性格有那么一点关系,但主要取决于家庭、阅历、学养、修炼,与精神境界同步。未能“知天命”,不达“耳顺”,难以体会器量之旨。

来源:新民晚报

喜欢就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们

相关文章
· 孔子一句话 预测三千年
· 《论语》中的心理和谐之道
· 传喜法师:我们反省——传统文化的传承链
· 立志有道:孔子谈如何立志
· 孝心应该这样表达:韩伯俞泣笞伤老
· 气骨与忠义:一位传统中国人的小故事
· 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并讲话
· 资治通鉴经典故事:汉明帝尊老重礼
· 小窗幽记:不作风波于世上
· 孔子名言:正心而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