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是正顺解脱之本。”
——《佛遗教经》
什么是菩萨戒?
菩萨戒是发大乘心的菩萨所受持的戒律,是属於七众戒以外的别解脱戒。其特色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一切戒。菩萨戒分为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两种。出家菩萨戒出自《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共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则出自《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共有六重二十八轻戒。三皈五戒是尽形寿的,而菩萨戒是超时空、直至成佛的。
求受菩萨戒的前提
欲受菩萨戒,先发菩提心
因为菩萨发心是为广度众生,所以不发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称为菩萨。据《梵网经》记载,菩萨戒虽有十重戒,以及四十八轻戒等戒相,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发菩提心,如果忘失菩提心,就违反了菩萨戒的根本精神。因此《菩萨善戒经》说:“有二因缘失菩萨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恶心。”所以,发菩提心是菩萨戒有别于其他戒的最大特点,也是我们求受菩萨戒的必要前提。
般若空性是大乘菩萨基础课程
虽然佛法的不共法是般若空性,但是对于大乘菩萨来说,要想受菩萨戒,般若空性是基础的、入门级的课程。
有了对般若空性的理解,对自己佛性、心光的体悟,我们才能明白菩萨戒是超越过去、现在、未来的,是不受生死、尽未来际的。
菩萨戒的求受
《菩萨璎珞本业经》说:“六道众生受得戒,但解语得戒不失。” 即一切六道众生、人非人等,但解法师语,皆可受菩萨戒。又说,
求受菩萨戒的功德
其功德也
无比尊贵,
受持菩萨戒
无比殊胜。
菩萨戒是法身佛的金刚宝戒,通一切众生佛性种子,通一切菩萨、一切佛之本源。受持菩萨戒,就相当于佛的体灌顶到我们的身体里了, 我们就与诸大菩萨而为同学伴侣。所以,《菩萨璎珞本业经》中云:“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
发菩提心是求受菩萨戒的前提,而发菩提心是相应于极乐世界的。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发起菩提心求受菩萨戒,又能求愿往生极乐世界,那不仅往生有保障,而且品位也会很高。据《观无量寿经》记载,上三品往生极乐世界者皆为大乘菩萨根性,所以,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持戒者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易上品往生。
走出误区,求戒受戒
大众对受持菩萨戒通常存在两个误区:
第一:误认为菩萨戒“高不可攀”,与凡夫无缘。由上可知,只要具足前提,一切众生乃至包括畜生等三恶道众生皆可受持。
第二:误认为“受戒犯戒罪加一等”。“有戒可犯名为菩萨”。受戒了,才有资格犯戒;不受戒,过着懵懵懂懂的人生,连犯戒的资格都没有。受了菩萨戒之后,我们要依教奉行、好好受持。如果不小心犯戒了,要以惭愧心至诚忏悔,及时让戒体还复清净。
一个人想要弃恶从善,转凡成圣,发大愿作菩萨,这是其生命的伟大跨越,所以菩萨是“生命的勇士”。
佛法是超越时空的,我们受持菩萨戒,与佛的愿力接轨,将来才能从业海中成功“突围”,登上佛菩萨普度众生的慈航。
——三参法师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扫描二维码关注
佛教慧日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