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和“参”
在中国的佛教界有“冬参夏学”的说法。当中国的南北方都进入冬季的时候,特别是北方的寺院,外面冰天雪地,寺院里面正好可以关起门来念佛,打佛七!出家人进入禅堂,那真的叫钳锤了,可以精进用功,放下万缘。
可以把“学”和“参”放在一起,学习期间请首座师父讲一些“论”,这样也可以让寺院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不会太散乱。
因为大多数人的人心是散乱的,一直处在一种生命的表象中,这个是我们的“特色”。这种“特色”就是,哪怕我们信佛了之后,给自己贴个标签——“我是佛教徒,我信佛的”,但是实际上我们的习惯并没有改变。对于佛教所探索的甚深智慧,实际上很多佛弟子并不具备这种探索的能力。
还要用身心实践、证明
佛陀对于轮回世界有着透彻的认知,这种“解剖式”的透视所照见的真实相、因果,我们普通的佛弟子是很难体会的,我们难以跟佛保持同一视角,难以以佛的心“照见”我们的心,难以以佛的智慧作为我们的智慧。
虽说是佛弟子,我们念都是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说皈依,但是实际上里面是有规律在的:就是,皈依阿弥陀佛,首先你得了解“阿弥陀佛”是什么。这个过程既有学习知识的过程,包括对理论的、知识性的介绍,除此之外还要有对生命的感受。因为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空洞的理论,它更是一种实相。诸法实相,诸佛菩萨的本质是无量光无量寿。所以除了理论的认知,你还要用身心去实践、去证明,这个才叫“南无”。如果连知识性的理解都达不到,那就是一无所知。如果你有体悟,有体悟之后不断去实践,最后才能真正达到“南无”。同时,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你只有不断念“南无”才会逐渐有体悟,有体悟才能最终达到“南无”。
听闻、思维、体悟
所以一开始就是要听闻的,先要听闻概念,然后去思维。知道概念之后去修行,去体悟,你才能达到“南无”。否则你嘴里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实际上相差是很远的。嘴上念了“南无”,实际上并没有到达“南无”。“南无”中所包含的“皈依”,皈依谁呢?皈依阿弥陀佛,那阿弥陀佛是谁呢?你认识吗,祂在哪儿,祂是什么,是什么特质?当你都了解了,你才能落实“南无”这两个字,才能够真正皈依。真正的皈依是“我相应,我去顶礼”。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很简单,听别人念简单,自己嘴念也简单,但是真实地落地、真正的做到它并不简单。
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扫码关注 宁波慧日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