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妙的缘起
一念迷,就坐在“有”里;
一念觉,不住“有”、不住“无”,
我们这个冬季闻思、学修、念佛、禅坐,对道场来说这是圆满,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法缘来说这也是圆满,但是我们自己内在的境界有没有圆满都不要紧的。
因为佛教在人间,虽然它的体性是清净的,是不增不减的,但是作用上它需要仗缘方起,它也是因缘法,所以我们只要走在这个圆满的大道上,所谓“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只要方向是对的,对每个人来说就是加功的,是往上增长的。
像我们坐在这里,想想八年前这哪有啊?八百年后什么样子也不知道的。那我们现在坐在地上吗?坐在法堂里吗?都不是,我们坐在缘起里。
这缘起多么微妙呀!到底是坐在“有”里,还是坐在“无”里呢?一念迷,就坐在“有”里;一念觉,不住“有”、不住“无”,这就是进入微妙的、不可思议的、如诗如画的缘起。
体悟“体露堂堂”
禅堂里的规矩就是古佛立下的,
每个人在禅堂中去体悟那个“体露堂堂”。
过去很多的大德本来不识字,但是参禅得受用之后会作诗,无论是出家人中的寒山拾得的诗、偈,还是那些大居士对佛法领悟之后的诗文,那种佛性的光芒穿越千年依然魅力不减。作为我们这些还在因地努力修行的人,就不要打这个妄想,都不用呈诗、偈,只要真实地用功,既不抱头找头,也不头上安头,就是这样不增不减。
坐禅的时候,和尚考功都不能开口的,不管是方丈和尚加持香板,还是班首加持香板,那是打落这些妄想杂念,当下一片灵明,也是不能开口的。
“我佛宏开八万门,门门皆能度众生。”禅宗一脉是汉传佛教最顶梁柱的呀,家当很多的,哪一个家当不是古佛再来的呀?因此,不要起分别心,如是去行,我们现在不用创建什么,只要投入进去就行了。
社会需要革新,佛教不需要的,只要守正,守住古,只要融化在这里面,从你往上到你的师父、师公,一代一代一代一直到佛,一代比一代本事大,只要我们能融进去。你以为是喝水、吃包子吗?这是禅堂之中的法,这是甘露门,这是依教奉行,在吃、喝的时候,不要打失念头,这就对了,吃喝都是为我们提起正念而服务的。
禅堂里的规矩就是古佛立下的,然后我们这些孝子贤孙们循规蹈矩,在这其中摄身守口,也守住意,从本师佛到七佛、到一切佛的教导的精华总集,都在禅堂当中。每个人在禅堂中去体悟那个“体露堂堂”,禅堂的“堂”字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得了的。
菩提果自圆
板板都是佛法,
声声都是清凉甘露灌顶。
我们沩仰宗的家风就是父慈子孝,上令下从。就是不怀疑、不违背,奉行的时候还带着孝心。这个家当成就了多少人啊!所以宗门下是很神奇的,也有在外面参学的人说:“师父啊,老吃香板子。”宗门就是这样的,有理没理三香板。
这个香板是很有意思的,里面奥妙无穷的,没事也能打,有事也能打,惩罚也是打,奖励也是打,反正都往道上会,还要心怀感恩。因为这个年代去圣时遥,还能领受诸佛的家法,还能值遇佛的钦敕,用我们的肉身去领受这么亲切的佛法,在你耳边的呵斥声,在你肩上的拍打音,板板都是佛法,声声都是清凉甘露灌顶。
所以在禅堂里真的是感恩,也不敢起不如法的念头,这是不可思议的。我们现在就像小孩子一样的学点把式,先学起来,然后还要吃透这里面的禅者之风,再深入去降伏其心,用禅宗一脉,单提一念。
虚云老和尚开示,你不要以为在禅堂里面才叫用功了,上殿了你才叫用功了,你在大寮里不叫用功吗?拿着水壶行汤、行水,不是用功吗?收茶杯、煮茶不是用功吗?所以他老人家说,乃至上架房,屙屎放尿不叫用功吗?
实际上搬柴运水乃至扬眉瞬目、竖拂横拳,哪一个不是无上菩提?就是你用功用上去了,念念都归法了,然后越来越纯熟、越来越纯熟、越来越纯熟,你跟法就打滚打在一起了,就越来越舒服、越来越舒服。
所以,禅七最后一支早板香开静,主七和尚说法毕,手执“直指”板画一圆相,起七的时候也是以香板打一圆相,因为宇宙本来就是圆的,菩提果自圆,本来就是圆的啊,只不过是我们证明了,我们体悟了,我们体证了。这圆不是我们发明的,也不是我们创造的,我们没学佛的时候,佛早就在那里了。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佛日 清凉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无非是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