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门乃三根普被、凡圣齐收之法,而《佛说阿弥陀经》是念佛法门中非常重要的经典,“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都不越出此部经典之外。
中国佛教界一代高僧——悟公上人,法名惟茂,字悟道。十一岁茹素念佛,十四岁披剃出家。曾聆教于近代高僧印光法师、圆瑛法师、谛闲法师、兴慈法师、宝静法师、静权法师等前辈名宿。一生悲心恳切、以法化众,教归天台、行归净土,建刹安僧,弘范毗尼,戒德丰裕,行仪庄严,禅净密律,无一不通。
解放前,上人曾于岱西净观寺讲解《佛说阿弥陀经》,2000年,上人八十岁时,于岱山慈云极乐寺再次宣讲。彼时众弟子有幸将其录制成影,此《佛说阿弥陀经讲记》是上人留存于世的为数甚少、非常珍贵的弘法视频资料。
2024年11月25日,农历十月二十五,为上人圆寂十九周年纪念;12月11日,农历十一月十一,适值上人103周年诞辰;十一月十七,又逢西方极乐教主阿弥陀佛圣诞。值此殊胜因缘,即日起隆重推出由悟公上人宣讲的《佛说阿弥陀经讲记》视频及文字讲义。以期有缘弟子,再睹尊颜,再聆法音,慧露同蒙,共种莲因。
时长:24分
“经通五人所说,法为诸佛之师。”现在我们在岱山慈云极乐寺,极乐寺这个道场,我们就是要修“净土法门”,“经”就是要讲《净土三经》。《净土三经》里面最简明扼要的就是《佛说阿弥陀经》。
提起一个“佛”字,即指我们娑婆教主—— 本师释迦牟尼世尊!佛降生在印度的迦毗罗卫国,据考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
佛未降生之前,住在欲界第四天,叫“兜率内院”,为补处大士。为补处大士的时候,佛对法身大士说法。后来佛降生时,八万金刚藏菩萨同时下降,所以降生有降生相。佛降生不是一般普通的人类可比,就是孔夫子降生的时候,也是“两龙绕室,五老降庭,麒麟出现”。所以孔夫子也是菩萨化身,我们道教老子也是菩萨化身。
孔夫子是“孺童菩萨”,“文殊师利”就叫孺童;还有一个“青光菩萨”,就是老子。佛教未到中国之前,中国先来两位菩萨,一个教化人类,就是孺童菩萨;一个教化天类,就是修仙法门,就是青光菩萨。
古文殊寺法堂 本师释迦牟尼佛像
释迦牟尼佛来娑婆世界的时候,是人天教主、三类化身、四生慈父,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刚一降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周行七步,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佛为太子时,世间的书不要读,要读梵书,梵书就是现在的梵文。佛教共有三十六国文字,第一是梵文,第二是巴利文,我们是汉文,西藏是藏文,其中以梵文为最。
佛同我们世间人完全不一样,皇宫里虽然有很多宫娥采女陪伴,但他心里总是不悦,净饭王就约他游览东、南、西、北四门。
这一天刚好参观东门,街道打扫得格外洁净,叫“肃静回避”。途中突然看到一位老人,他好奇地问:“这是什么人?”回曰:“这是老人。”他继续问:“为什么人会老呢?”回曰:“您也会老的,有生必有老。”太子一听,从东门折回皇宫,闷闷不乐。
净饭王就非常担忧,心想:下次到南门参观,一定要更加“肃静回避”。后来到了南门,更加糟糕:只见一个病人上气不接下气,嘴里也不时发出痛苦的声音。他就问了:“这是什么人?”“这是病人。”“为什么会生病?”“这就是业。”太子继续问:“什么业啊?”回曰:“前生要吃活的东西,吃得越多,病就越多,痛苦也越多,寿命也越短。”太子一听,怏怏而回。
太子回去之后,净饭王就问身边的大臣,“太子这次出游怎么样?”大臣就答复说,“哎呀,这次更糟糕,太子看到了一个病人,得知自己也会生病。”净饭王要求到西门时,务必更加严谨。
结果到了西门更糟糕,刚巧撞见有人病死。人由四大组成,一大不调会生一百一十种病,四大不调会生四百四十种病。一气不来,便是来世。所以,“人死不如猪狗香”。人一死,地水火风四大,马上就开始分解。
太子看到后就问:“为什么人会死?”回曰:“有生必有死,有兴必有衰,登高必自卑。”东门、南门、西门都已经游过,太子终日闷闷不乐。
佛传画幡《佛传故事之出游四门》,藏经洞出土。
迦毗罗卫国城门打开时,能听到四十里范围内的声音。城内有五百名卫士,从早到晚巡逻,防止太子到外面去。太子问父王:“您让我待在宫里可以,我要求不老、不病、不死,您若能为我做到,我就不出家,否则我就去出家。”
国王无奈让太子游北门,到了北门,太子看到一位沙门。沙门是什么样子呢?穿着海青,搭着袈裟,巍巍荡荡,非常自在。出家人无忧无虑,无挂无碍。太子问他,“您是什么人,为何和世人不同?”他说:“我是沙门。”
沙门是印度语,中文意思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故号为“沙门”。
“戒”就是捉贼;“定”就是缚贼;“慧”如同杀贼。这个贼是什么贼呢?是心贼!我们心里有个贼,专门劫我们的功德法财。所以菩萨修行,必须要止贪、止嗔、止痴。
“贪是心中水,能没百足金”,“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贪不到就发火,火一来,所修的功德林瞬间就被烧得精光。所以修行人不能发脾气,不能发无明火。
若行菩萨道,还要无嗔心。从日至月,从月至年,积功累德。若是嗔心一发,以功求乞,恢复不了,可惜可惜!
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万行里,忍辱行最要紧。“忍耐、忍耐、更要忍耐、莫要生气,娑婆诃!”我们要忍耐,“耐”是耐耐心心,不要怕麻烦,要柔和忍辱。我们搭的衣叫“柔和忍辱衣”。“大慈悲为室”,“室”就是房间。这个“座”,是“诸法空为座”。
你不要执相。修行人,一个“执”字要不得,一个“嫉”字要不得,一个“疑”字要不得,疑疑惑惑、犹豫不决,我们要直下承当。
刚刚说的戒定慧,戒是捉贼,定是缚贼,慧是杀贼。这个贼不是外来的,是我们的内贼——贪、嗔、痴。有贪、嗔、痴这三个贼,我们戒也受不好,念佛也念不好,这个很要紧。
过去出家人上与帝王平坐,下与乞丐平行。所以太子看到出家人特别高兴,他不知道这生、老、病、死不是凡人,而是净居天天人所化现的,点化太子早日发心,早日出红尘。
佛早就成佛了,不是六年雪山苦行,向仙人学仙法,才成就佛道的。所以他半夜逾城,不用开城门就可以走出去,那是四天王派马卒,逾城而出。佛是不可思议,世间人关不住他。
佛降生时,迦毗罗卫国共有八万人口,这八万人都是金刚藏王菩萨变现的,就连这个国家的乞丐也都是金刚藏菩萨变现的,乃至提婆达多和阿阇世王都是,两人计谋好,你做新王,我做新佛,然后示现给我们看,其实他们本性中并非如此,不是真实有这回事。像阿阇世王要害他的父王,把父王关在冷宫里,这是世间之法,都这样谋权篡位。包括摩登伽女都是不可思议的人,都是给我们做榜样的。
为了老病死苦,要沙门说;医老病死苦,要沙门说。可知要做到沙门是非常解脱。
这个道理一定要看透、看空、看破。金钱买不来命,生死无人能代。莲池大师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一句弥陀,莫换题目!”印光老法师说:“如囚赴市,步步近死!”看人家都是菩萨,唯自己实是凡夫;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样才能相应。看经也是这样,不是读给人家听,先要读给自己听,句句入耳,时时不忘。这样子来修行来念佛,佛一定能念好,西方也一定能生到。南无阿弥陀佛!
▲悟公上人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