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永明延寿大师
《楞伽经》云:“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如来应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
云何等义?所谓同一名字、同一梵声、同一真体,乃至同一心、同一智、同一觉、同一道。
如鸯崛摩罗与文殊师利共游十方,所见十方诸佛,彼佛皆称释迦佛者,即我身是。又《法华经》明:十方诸佛,皆是释迦分身,则阿閦、弥陀,悉本师矣,本师即我心矣。
释云:非独弥陀、阿閦,十方诸佛,皆我本师,海印顿现。且法华分身,有多净土,如来何不指己净土,而令别往弥陀、妙喜?思之,故知贤首、弥陀等,皆本师矣,复何怪哉!
言贤首者,即寿量品中,过百万阿僧祇刹,最后胜莲华世界之如来也。经中偈云:“或见莲华胜妙刹,贤首如来住其中。”若此不是叹本师者,说他如来在他国土,为何用耶!
且如总持教中,亦说三十七尊,皆遮那一佛所现。谓毘卢遮那如来内心,证自受用,成于五智。从四智流,言四如来,谓:大圆镜智,流出东方阿閦如来。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宝生如来。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无量寿如来。成所作智,流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法界清净智,即自当毘卢遮那如来。
这里永明延寿大师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在哪?释迦佛陀的净土在哪?
这一段实际上很重要,这也是我们佛弟子对佛的感情——我们是释迦佛的弟子,释迦佛在哪儿呀?释迦佛有佛土吗?这也是悬在我们头上的一个公案一样。
就像作为孩子,如果爸爸妈妈去世了,孩子心里总是会萦绕着:父母在哪儿?现在如何?生在何处?我以后还能见到他们吗?如果没有这样深刻的思念、这种疑问,永明延寿大师就不会写这段了。
“且如总持教中,亦说三十七尊,皆遮那一佛所现。谓毗卢遮那如来内心,证自受用,成于五智。从四智流,言四如来。”
永明延寿大师在《宗镜录》里讲到三身、四智,然后五方佛、五方佛各带四大菩萨,及四摄八供养,总共三十七,“皆是本师,智用流出”,都是从佛的悲智里流出来的。
那如果再扩大一点,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佛所说的一切法,是不是都是从佛的悲智里流出来的呀?是的呀。
从这一点来说也叫“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所以不能轻慢佛所说的任何法,轻慢法就是轻慢佛,甚至轻慢佛都没有轻慢法的罪过重,为什么?
因为法是救我们的药。佛虽然坐在那里,但如果祂入定没有说法的话,跟佛已经说法,这是不一样的。
所以《地藏十轮经》里面也说,“善男子,如是三乘出要正法,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过殑伽沙诸佛同说,大威神力共所护持,为欲拔济一切有情生死大苦,为欲绍隆三宝种姓令不断绝。是故于此三乘正法,应普信敬,勿生谤毁、障蔽、隐没。”
“善男子,是故若欲于三乘中,随依一乘求出生死,欣乐安乐厌危苦者,应于如来所说正法,或依声闻乘所说正法,或依独觉乘所说正法,或依大乘所说正法,普深信敬,勿生谤毁、障蔽、隐没下至一颂,常应恭敬、读诵、听闻,应发坚牢正愿求证。”
法是救度我们的方法。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只要是佛法,我们都要恭敬,不敢轻慢。
懂的,感恩恭敬;不懂的,也要感恩恭敬。现在修的,感恩恭敬;没有修的,也要感恩恭敬。如果犯这个错,就是极乐世界也去不了的。五逆十恶都可以度,都可以是摄受的对象,唯除诽谤正法。
——三参法师 古文殊寺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