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心有光明月
明代大儒—王阳明
明代大儒王阳明,是集立言、立德、立行于一身的“真三不朽”人物。同时,他也被称为“戴着儒冠的禅师”,因为虽是儒门巨匠,王阳明的一生却处处跟佛教发生着联系。
甚至当他到金山寺朝拜时,发现自己就是金山寺方丈的转世,而他前世的肉身还在关房内,端坐蒲团之上。
王阳明是当时绍兴府余姚县人,但他很重要的一个悟道的地方是在偏远的贵州,一个叫龙场的驿站内。因为是被贬的,所以他在那里与其说是驿丞,不如说是囚犯。
但就在龙场艰难的环境中,王阳明刻苦修行,最终在佛门找到了入口。
他的得力处是什么呢?
就是佛教的观修无常。他在龙场给自己打造了一个石棺,每天晚上就睡在棺材里,观想自己死了,灰心泯智,涤除七情六欲,这给了他很大的受益。
贵州的山洞属于溶洞,里面水汽很大,实际上并不适合修行。
但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有时候坐山洞,有时候躺棺材,一个人完全地面对自己。
直到有一天凡情剥落,意识消沉。这个意识消沉不是意志消沉,而是指分别识消歇下来了,沉寂下来了。
这时候,“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法身就活起来了。法身活跃了,心灵回归宇宙,这就是“大活”。
阳明洞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城东栖霞山,因明代大儒阳明谪为龙场(今修文县城)驿丞时,于正德三年(1508)年曾居于此洞而得名。
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或者佛教里是很少去描述这种“大活”的。
但实际上佛陀弘法,诸菩萨出来救度苍生,佛为了让众生明白那个不可言说的道而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大活”。
“大活”很少描述,但是“大灭”,也就是寂灭的方法我们知道的就多一点。
因为作为我们修行,能知道轮回的过患,能熄灭生灭之因,这是最重要的。就像“无我”我们听的比较多,但“大我”就听不到。
所以,当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对着皓月长空、天地宇宙说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时,那种畅快淋漓,那种豁然开朗,完全是生命的一种呐喊。
压抑得太久了,生命的谜始终解不了,憋在那里。忽然有一天,像禅宗说的“桶底脱落”,于是顿然就有了一种通达的喜悦。
实际上王阳明后来所有的一切,修身齐家平天下、奉献众生、立院讲学,都是这种法喜的延续。
等到临终的时候,徒弟问他:“先生还有什么话要说?”王阳明回答:“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没有什么可说的,该说的这一辈子几十年我都说了。
龙场悟道的心地光明,经过几十年的历练,更是光明透脱,早无生死可说。如果龙场悟到的是光明的话,那他临终时体悟到的就是娴熟的光明,是大光明。
见道和证道不是一回事。就像你得到一颗花生,跟你播种、长养,最后结出花生,不是一回事。
虽然那个结出的花生也来自曾经的那一粒花生的种子,但从得到种子到最后结果还有很多的功夫要去下。
只不过,如果没有最初那颗花生是万万不可能有以后的一大棚花生的。
所以,如果我们都向往王阳明的那种“大活”,那种大光明,就要下功夫修行。
在修行的过程中,你越来越明白、越来越明白,哪一天究竟地明白了,你就开始不一样了。但明白之后还要养道,继续慢慢地修,最终证道。
微信文章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