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圆寂纪念日:走近大师的一生

2018-09-12 09:00:00 发布: 人气:9
图片

佛 教

慧 日

每一篇都是滋养心灵的甘露

每天阅读 如饮甘露

图片


❉❉❉❉❉❉❉❉❉❉


❀❀惠能大师❀❀❀


图片

❀❀圆寂纪念❀❀


❃❃❃❃❃❃❃❃❃❃



2018年9月12日

农历八月初三

惠能大师圆寂纪念日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

从一个不识字的樵夫

到佛教历史上的一代祖师。


六祖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

也是传奇的一生。


✲✲✲✲✲✲✲✲


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


图片


 一首禅偈,得传法衣 


惠能大师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依靠卖柴养母。一日卖柴,听闻《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后,心开悟解,便离开老家广东新州,去湖北黄梅县东禅寺礼拜禅宗五祖弘忍,并在寺中劈柴做饭打杂,做一般的劳役工作。

 

此后过八个月,五祖弘忍大师让门人作禅偈以确定继承人。寺院里德高望重呼声最高的神秀法师在众人的期盼下作了一首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五祖令人诵读此偈,说依此修行可免堕恶道,有大利益。但对于神秀禅师,五祖嘱咐,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惠能大师认为心和万物皆空幻不实,只有人人都具有佛性、心性空寂才是真实的存在,并作出流传千古的禅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最终,惠能大师就是凭借这首禅偈,凭借着自己对佛法洞彻的理解,获得了五祖的赏识,成为了禅宗付法藏第六祖。


✲✲✲✲✲✲✲✲


风幡何以见动



若心无识


图片


 风幡缘起,折服众人 


惠能大师到东禅寺仅八月有余便得法。因年纪轻,为避免因付法而产生争端,大师便遵师嘱托南归隐遁,居猎人队中一十五载。

 

高宗仪凤元年正月八日,惠能大师至南海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听到二僧对论风吹幡动问题,一曰幡动,一曰风动,争论不下。

 

大师走到二僧面前说出了那句话: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法师觉得来人非平凡之辈,便请他到禅堂,探问风幡之义,惠能法师具以理告:“幡动源自眼识,风动源自意识,两识源自心识。若心无识,则风幡何以见动。”

 

印宗法师问道:“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行者莫非就是五祖传人?” 大师更无所隐,直叙得法因由。至正月十五日,会诸名德,印宗法师为其剃度,并拜惠能法师为师。


✲✲✲✲✲✲✲✲


见性成佛



直指人心


图片


 曹溪开山,开演大法 


惠能法师受具足戒之后,便在岭南一带弘法。大倡顿悟法门,并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琐的义学,流行日广,成为佛教禅宗的正系。

 

六祖强调“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


并非只有静坐敛心才算是禅,一切时中行住坐卧皆可体会禅之境界。

 

大师又云“先立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即虽有见闻觉知而心常空寂之意。口说见性,实际仍执着的人,并未摆脱种种分别的观念,而这些观念正是种种烦恼的起源。只要一切都无所执着,真如自性就保持清净自在。

 

六祖大师为中国禅宗之长足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来各派禅师建立门庭有极大影响。


✲✲✲✲✲✲✲✲


无去无来



无生无灭


图片


 一具肉身,千年不坏 


六祖惠能在曹溪弘法几十年,晚年将要入灭时,他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广东新州。

 

新州国恩寺内,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祖师打坐入定,坐化圆寂,世寿七十有六,留下金刚不坏真身。后来,六祖真身从新州迎回曹溪宝林寺,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韶关南华禅寺。

 

惠能大师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尊肉身菩萨,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广东气候炎热,环境潮湿,六祖的真身却依旧端坐不坏,供后人瞻仰。


✲✲✲✲✲✲✲✲


人人皆有佛性



即心即佛


图片


 一部经典,流传后世 


在佛教中,只有佛的言说才称为“经”,但《六祖坛经》是唯一的例外,可见这部经典在佛教中的地位。

 

《六祖坛经》是以六祖讲经为核心,由其弟子法海等禅师,依据其言行开示汇集而成的,是佛教唯一一本由中国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

 

《六祖坛经》可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即是在大梵寺介绍自己得法传法的事迹,并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第二部分介绍六祖回曹溪山后,传授“无相戒”;第三部分是六祖与弟子之间的问答。

 

《六祖坛经》的中心主张是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内容丰富,文字通俗,以深入人心的方式,阐述人人皆有佛性、即心即佛、顿悟成佛的思想。


图片


见自性清净 自修自作 自性法身



图片
图片



图片


值此殊胜之日

愿我们

体悟惠能大师的修行足迹

追随惠能大师的修行脚步

广行善事,福慧增长

业障消除,早证菩提


图片




往期精彩回顾:

老师,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功德

这一年,一万人,一座寺院规模初具

他们出家,是为了报父母的恩……

师父师父,这就是黄山!

用缘的丝线,打生命的吉祥结

这么请客吃饭,真的能改变命运!

这位菩萨,将“孝”字顶在头上

念佛,要心怀惭愧

“你过得好不好”,这是他最想对你说的话

你是否明白,这是一条大爱之道……

当悲心超越恐惧,奇迹就发生了!

一起听故事——“千部论主”世亲菩萨

这一句话,概括了八万四千法门

当我们说“五蕴”,我们在说什么?

这一个月,这些圣者为我们一再示现的,只有一件事



 声 明 

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众号:fojiaohuiri608


图片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

图片

点赞是随喜,评论是思考,转发是分享!

请将这份爱传递!


相关文章
· 初心不退,成佛有余
· 我们用蘑菇“种”出了泡沫饭盒和家具,塑料垃圾byebye了!
· 我们去世以后,会信佛吗?
· 虔诚心对我们也是一种加持
· 《义工之歌》——同一个家 同一个愿
· 老师,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功德
· 易行道也不易,难行道也不难
· 震撼!亡者的世界到底是怎样?——泰国僧人亲见地狱实景3D动画
· 这一年,一万人,一座寺院规模初具
· 虚云老和尚:参禅,到底是参的哪句禅?
· 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慧」看电影之有凤来仪
· 什么良心就过什么日子
· 一位10岁孩子的梦想:就是在那一刻,我想成为莫高窟守护者
· 他们出家,是为了报父母的恩……
· 多与三宝结缘,中阴时才能蒙佛光加被
· 请找一找,放大了50倍的你,美在哪里?
· 习气难销
· 越过烦恼的河流,才能到达超越生死的彼岸
· 书经已讫,且待筵开——《佛说无量寿经》抄写圆满
·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