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慧长老
圆寂纪念日
辛巳年农历十一月十六(公历2001年12月30日), 台宗耆宿静慧长老于天台山国清寺安详示寂,世寿八十六岁,法腊七十二年。
今值长老圆寂纪念日之际,在此追忆长老一生行迹,普济有情,以志永久怀念。
绀目澄清四大海——追忆静慧长老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追 思
静慧长老,俗名楼明达,1916年生于浙江象山石浦,全家礼佛信教,自在母胎,母亲就不能食肉,是“胎里素”。
静
慧
长
老
慧根深厚
静慧长老自幼慧根深厚,随母茹素礼佛,敬信三宝,志怀出家。
14岁时,投苏州八塔寺,于黄岩多福寺从参法师座下披剃,法名“静慧”。
16岁时,至天台山国清寺受具足戒,亲近静权大法师,受其亲炙,研习天台教观,并随侍协助静公创建天台宗佛学研究社。
1941年,慧莲和尚请为国清寺副讲。1957年,赴北京中国佛学院深造,三年学成归寺。
1959至1968年期间,历任副讲、主讲、修持股长等职,被澹云和尚请为首座,为主讲法师。
1984年,国清寺恢复天台佛学研究社,师以古稀之年再任主讲,几乎每天坚持讲经,并于每年佛欢喜日,宣讲《盂兰盆经》。
2001年12月30日,农历辛巳年十一月十六日,阿弥陀佛圣诞前一天,长老预知时至,于天台山国清寺自在往生。世寿八十六岁,法腊七十二年。
长老往生后坐佛龛内,身体缩小,头泛亮光,面无皱纹,宛然如生。后肉身入塔,立灵塔于寺前山。
☼
学佛先把人做好
静慧长老以提携后学、培养僧才为己任,教授经验,说法不怠;尤重身教,常教导学僧要先学会做人。他说:“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学佛首先要把人做好,在做好人的基础上,才有资格再谈成佛作祖。所谓‘人成即佛成’,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格,怎能学佛成佛呢?”
☼
天台唱诵 独具一格
1932年(民国21年),静慧长老16岁时,根据国清寺高僧和各寺大德的口耳相传,搜集整理多种忏法,使天台唱诵又有新的传承法系,延续至今。而长老本人的唱诵,更是独具风格,清净无染,慈悲脱俗,有如天籁,常使听者情不自禁,落泪忏悔。
▲ 静慧长老墨宝
☼
道心不退 勇猛精进
静慧长老早年生活艰苦 ,兼又饱经磨难,至晚年间,病痛缠身。长老道心不动,以病痛为锤炼,内心安然受用,勇猛精进,坚持每天讲经弘法、上殿过堂、早晚功课、主持法事。早课时,长老需领众礼佛绕念,他身披袈裟,躬腰在前,缓步前行,庄严肃穆。及至后来年高体弱,行动不便,依旧由侍者搀扶着领众绕佛,实在走不动时,才倚着大殿的柱子稍息一会。国清寺住持可明大和尚及全寺执事多次劝他不必随众,而他仍然一如既往。
静慧长老曾发愿:只要住世一天,就要主持放一堂蒙山与六道众生结缘。直至圆寂前,长老坚持每晚放蒙山,领众唱诵经文。
☼
视一切众生为佛 常行恭敬
长老视一切众生为佛,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晚年时,声望日隆,四海来归,每天都有信众纷沓来访,长老不顾自己年老体虚,一一接待,有求必应,不厌其烦。对每个人都恭敬有礼,每经一事,必向人口念“阿弥陀佛”,合掌致意,即使对自己身边的徒弟,仍恭敬合掌。
佛 缘
静慧长老与传喜法师的剃度恩师——悟公上人,一同亲近静权大师,为同参道友,深交数十年不断。
佛缘殊胜
1991年,蒙悟公上人介绍指引 ,尚未出家的传喜法师赴国清寺拜见静慧长老,此后十年之间,一直往来亲近,后于第七次拜见长老时,于静慧长老座下皈依。
传喜法师回忆说:他老人家的眼睛特别清透、宁静、慈悲,让人一看到很容易流下眼泪。这样的修行人,任何生命接触他,都会自然而然地生起惭愧心、调柔心、向道心。这样的修行人是真正的人天福田,是这个世间最可贵的珍宝。
悟公上人曾私下赞叹,在与静慧法师同参过程中,法师三十多岁就已亲证“念佛三昧”,能够当下往生净土。悟公上人也殷勤劝请法师长久住世,广度众生 ,广弘佛法。
▲左:静慧长老 右:传喜法师
▲ 传喜法师与静慧长老合影
2001年,悟公上人预感长老将不久于娑婆,遂在传喜法师的随侍下前往国清寺探望长老,会晤拜别。静慧长老特地穿上海青,坐在床前的凳子上等候。
这两位世上最好的道友相见,短暂交谈之后,悟公上人起身走到长老面前,俯下身来,拉着长老的手,把他的手放在自己的头顶上,说:“请阿弥陀佛为我加持!”
▲ 悟公上人探望静慧长老
这是静慧长老生前,与悟公上人、传喜法师的最后一次会面。
静慧长老圆寂后,悟公上人为长老主持圆寂法会,为长老送行。
▲前排左:悟公上人 中:明旸长老 右:静慧长老
静慧长老教依天台,行归净土,坚持弘宗演教、台净双修,解行并进,戒行严谨。他的一生就是修行证道、弘法济世的一生。
长老深得止观之幽玄,闭门不出而潜修,七十年间除赴北京中国佛学院深造外,几乎是足不出山门,每天青灯黄卷,晨昏苦切,无有懈怠。七十余年常在定中,为众所敬仰,诚为台宗耆宿,法门长老。
▲后排左:静慧长老 中:悟公上人
值此长老圆寂纪念日,让我们共同缅怀长老之功德,追思长老之懿范,并祈佛日增辉,法轮常转,龙象腾骥,宗门振兴;祈愿长老不违安养,还入娑婆,广度有情。
声明: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整理,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