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就像一个贝壳,
紧紧闭着就是不肯打开,
因为里面太柔软、太怕受伤,
而且只有“美”才会让它不防御,
让它放下戒备心,让它打开。
说这句话的人,名叫蒋勋。
在台湾,谈及诗歌、绘画、戏剧,
总绕不开这个名字。
他是当代华人世界的文化教父,
被林青霞称为“唯一偶像”。
没有人可以完全定义他的身份,
听他的讲述,如山中清涧流淌入心,
有着佛心的悲悯与包容。
沦落的贵族后裔
蒋勋生于西安,
父亲是黄埔军官,母亲是满清贵族。
1949年,年幼的他随父母举家逃到台湾,
在慌乱的迁徙中,
曾经的贵族后裔沦落到身无分文。
蒋勋的母亲是个擅长讲故事的人,
在母亲讲述的这些往事中,
他和那些历史文化交互感应。
蒋勋的“佛”意人生
《人物周刊》曾这样描述蒋勋:
他每天黎明即起,
打坐、抄经,似归隐老僧。
他定期去山林中的庙宇吃斋,禅修。
大学前后,他读过一些佛教经典。
与他人一般,从简短的《心经》开始。
《心经》文字很美,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他赞叹这种信仰。
比起当时执著的“知识”,
《心经》有着更宽阔的包容,
让他不再那么斤斤计较的
执着“生灭”、“垢净”、“增减”。
带着《金刚经》去旅行
《金刚经》成了蒋勋每天的必修课。
在一天的事情开始之前,
他会诵念《金刚经》,日复一日,
这一习惯也已经坚持了十多年。
父亲在弥留时,
他在床边念《金刚经》,一直到父亲往生。
相信一部《金刚经》,
可以帮助父母在往生的路上走得安心,自己也安心。
蒋勋有一本书叫《舍得,舍不得》,
副标题就叫:带着《金刚经》去旅行,
可见《金刚经》对他个人意义不同寻常。
为什么是《金刚经》?
他说《金刚经》能让他心安。
像经文里说的“不惊、不怖、不畏”,
文字简单,初读很容易懂。
不惊吓、不恐惧、不害怕,读了这几个字,
懂了,觉得心安,好像就做到了。
但是,离开经文,回到生活,
有一点风吹草动,
东西遗失、亲人生病、病疫流行,
亦或打雷、闪电、地震,
还是会有这么多事让他害怕、恐惧、惊慌。
因此还是要一遍遍地去读、去体会。
他说:“我希望有一天能够被佛称为善男子。”
对蒋勋来说,
眼睛看到的,鼻子嗅到的,
耳朵听见的,
都是美,都是生命。
他谈诗、书、画,
都流溢着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体贴与理解。
时至今日,
他仍坚信:美的力量来自大地和民间,
只要有足够的耐心,
人们就会被这种力量唤醒。
蒋勋现年70岁,可每次出现,
仍旧是头发卷卷,一身简单利落的衣裤,
身上挂着一个装着笔记本的背包,
为的是
随时发现并记录下那些美的瞬间和场景。
他用自身的圆融,诠释着美的本身。
蒋勋讲《红楼》
蒋勋讲的《红楼》,
以慈悲观自身、天地、众生,
更多一分领悟与包容。
他认为
每个阶段读《红楼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年少时读,惊叹于宝黛爱情的凄美;
成熟后读,理解了宝钗的圆融世故;
而后再读,
则会对《红楼》众人报之以体谅与悲悯,
对世道人伦多一分看破与接纳。
跟着他的解读,
就突然明白了曹雪芹的用意,
明白了那些心底的爱恨从何而来,
也明白了世道伦常、人生悲喜,
其实都有缘由。
认真地欣赏一朵花的开放,
感受生命中遇到的那棵树,
懂得佛陀无比慈悲的信任,
爱惜来之不易的平安与健康,
观察此时心灵的境遇……
这就是蒋勋先生领悟到的美学,
不在高屋建瓴,只在生活当中,
他只是让你回来做自己,
回来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
珍重美,珍重自己。
师父说
文化是有价值的,它是社会的隐性财富,决定着显性财富的走向。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佛教带给人类的文化启迪,也同样是无价的宝藏。
当我们读到经文,就要体验到佛陀的智慧与悲悯之心。体验到了,自然就能生起不舍昼夜、勤心念诵的想法。体会经文里智慧的同时,还要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佛陀的悲悯之心。
声明:本文内容转自「佛说星语」微信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当请与我们联络,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
▼点赞是随喜,评论是思考,
转发是分享,请将这份功德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