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
午
这一日
是整肃心神
在三闾庙外高吟离骚赋
是百舟竞渡
在汩罗江上狂挽千丈雪
这一日
是角黍包金
在粽叶香中寻荆楚风物
是艾蒲悬门
在香草剑中祈纳福驱邪
这一日
还是打马射柳
在绿重衣轻舒筋活骨中应和盛阳
还是文武斗草
在文识草名武比草力中增知取乐
一
日
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至。按十二地支的顺序推算,农历五月是“午月”,而午时又是“阳辰”,所以端午节也叫端阳节。身正为端,德高为阳,端午应该是正气浩荡,光明煊赫的日子。
关
于端午节的起源,虽众说纷纭,在纭纭众说中却总有江水勾连起人们忧伤而湿润的情意。在千百年的约定俗成中,人们愿意相信端午与屈原有关,与伍子胥有关,与曹娥有关,而这三人都以忠孝之节身归江流。
宁
肯高洁于水底,不愿苟且于世间,这是屈原的志怀;分明忠谏于君王,岂料抛尸于钱塘,这是伍子胥的悲愤;巨滔吞父于舜江,烈女嚎啕共赴死,这是曹娥的孝节。无论屈原、伍子胥,还是曹娥,即使魂入寒江时有怨也有愤,他们的怨愤也是光明正大的,上是为国家君主,下是为高堂父母,节义持中,因而成就万古悲风。
人
们不忍心,舍不得,忘不了,所以纪念忠烈的活动与饮食推之而出。比如竞龙舟与吃粽子。屈子投江后,楚人以舟楫施救,后演化为大型的竞技活动;而另一方面,端午时节,大江大河汛期将至,这种百舸争雄的宏大场面既是内心恐慌的隐秘表达也是誓于天争的英勇宣示。
吃
粽子最初并不固定在端午,吃粽祭屈原是民众善意的进一步抒发。粽子也称角黍,角是牛角,是祭器。事实上,“粽”“与”宗“音近,取的是感怀祖宗之意。而这份情意,在以仁孝为道统的中国人心中没有一天可以忘怀。所以同样作为时令食物,与月饼相比,粽子的身影长年活跃在商铺家厨。
吃
粽子前,家中堂屋往往已挂上《钟馗捉鬼图》,大门上艾草也悬如利剑,小孩的腰间已系上由天然草药制成、由五丝线弦扣成索的香囊,或者被母亲强迫着用雄黄酒在额头画出了一个“王”…… 这都是端午节的习俗,其用意无非辟邪、驱毒、寄望平安长命。
民间认为五月五日是犯禁的日子,又有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等五毒尽出,祈愿与避除的心理也就顺理成章地形成了。
其
实回到端午的本义,端是开始,是正直,午是光明,是炽盛。在堪与日月争光的内心状态中,外在的百毒自然无法侵害,问题往往来自自身特立而坚定的操守,比如屈原。多希望他在理想遭折时或去国远游,或退而自保,他却以一种过于强烈的执着投身汩罗。虽九死犹未悔,痛苦的河流却并不会因此而枯竭。
寻
到一艘船,渡流而过,是否是更理想的出路?
得船而渡不容易,但屈子曾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想到这里,祈愿“屈子们”和难以忘怀屈子的人们都能在端午的正大光明中看到有江阔然开朗有船乘风而来……
声明:本文内容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爱出者爱返 福往者福来 随喜转载 功德无量
端午特辑!点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