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观修与引导之
“不随万法异 ,不逐四时凋”
玄奘法师在很多急难之中直接就持:“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直奔这个最重要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马上就起作用。
一个人如果遇到了急事,你还讲来由,那是要急死人的。比如家里着火了,你应马上报警说清楚地址,若拿起电话还啰嗦半天,那会急人又耽误事!所以,玄奘法师直奔主题 ——“度一切苦厄”,就把序品部分省掉了,因而很多人不知道《心经》是观世音菩萨说的。
—— 观世音菩萨,是释迦佛陀的心,是报身佛的状态,所以这部经里有化身佛、报身佛、法身佛。佛陀入法身的境界,由报身佛的观世音菩萨讲解,最后由化身佛的释迦牟尼佛来印证。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里为什么不用“观世音菩萨”而说“观自在菩萨”,二者是什么关系?二者是同尊。“观世音” —— 侧重在寻声救苦,重心点在“用”,“观自在”—— 重在“体”,有“体”有“用”,因而称“观世音”为“观自在”。
《心经》既是佛的《心经》,也是法的《心经》、僧的《心经》,也是我们的《心经》,为什么?“观自在菩萨”,是指我们在经典的引导下也可以“回光返照”,也来“观”一下“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行深般若”,即以甚深的智慧可以到达彼岸,是指我们每个人当下,“观自在”之后所觉悟到的“佛性”,就是般若体、如来体性。
—— 现在我们也“观”一下,到底有没有“自在”?从早上出门到现在,你眼前有多少东西“过”,你耳朵里听到了多少声音,你的脚步在移动时有多少景物移动过?此刻空调机“嗡嗡”在响,师父的声音也敲打着你的耳膜,这一切都犹如尘埃、过客,只有这个“观”,如明镜高悬、本自存在、不动不摇,如古人所言“不随万法异,不逐四时凋”。
—— 现在大家闭着眼睛来思考:我讲话的声音有没有改变,你能够听到的、“明明了了”的那个,是不是“本自存在”的?请问:我们投胎之前“祂”在不在?以后死了,换了身体,“那个”还在不在?在的,所以“先天地而有,非父母而生”。这个能“观”的如来性是“本自存在”的,这个“观”,就是“般若”。
—— 读经典,不能像读小说,只期待后面的故事。“观”字,很重要!“观”,就是“自”;“自”,就是“在”;“在”,就是“行”,祂不是死的而是活灵活现,祂的名字又叫“善逝世间解”,就是“般若”!下面所有的字,都是来解释这个“观”,“观”能够“到彼岸”。
—— 我现在讲的,你们要去“修”!现在讲的“观”,是你的不在我这里,我讲是提醒你们,我的语言只是“标月之‘指’”,不应看“指”,应依“指”而“望月”,看你当下“观”的那个月亮,“观”的明明了了。你不需要攀缘也不需要分别,当下现成的,也不需要找。
—— 哪怕你现在眼睛闭着:“师父你讲,我打瞌睡了,眼睛睁不开,脑子也转不动。”你现在就停在“脑子转不动”的状态,看“谁在打瞌睡”?这个就叫“观”! —— 是可以到彼岸的,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观世音菩萨头顶上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这个“观”。
靠能“观”的性,“照见五蕴皆空”—— 我们的生命及所处的世界,就是“色受想行识”出来的,就靠这个组成。如果“照见”, 这几大组成元素,显而无自性,如空花水月、泡沫一般,那由此而产生的喜怒哀乐不就是“空”吗?所以“度一切苦厄”。
—— 至此,《心经》就全部讲完了,如果明白就可以结束了,佛经 —— 三藏十二部,到这里也可以结束了。
昨天有人问:师父,讲《心经》要用多长时间?我说:可以长也可以短,短讲的话,可以比《心经》还短;若长讲,三藏十二部都不出《心经》的范畴。
阿弥陀佛!
(未完待续)
—— 佛教慧日编辑室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