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法雨6》
我以前读《妙法莲华经》,特别喜欢《药王菩萨本事品》。后来三年闭关,出关的日子就是四月二十八,药王菩萨圣诞。
这一天是我自己选的,我给师父写了一个申请,师父搭着红祖衣,带着全体僧众,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大石佛面前主法,做了一个闭关圆满的法会。所以这一天,也就变成我们修行非常重要的纪念日。
师父对我是无限的慈悲,一剃度就带我来五台山,加持我闭关,咐嘱我弘法,命令我超度……这一切都是在诸佛菩萨、在师父的光明照耀下,我们所有的有缘者,都享受着这样一种传承和慈悲,也享受在《法华经》的加持中、享受在《药王菩萨本事品》的功德地里。
我们希望把《药王菩萨本事品》变成我们的修行指引:怎么识别现前这个业报身的虚伪,怎么探索业报身背后的线索——
谁是始作俑者?它的业力储存在哪里?我们以怎样的修法去净化它?怎么转业报为功德,转烦恼为菩提,转染成净,转识成智?怎么让我们的生命在智慧、禅定、清净的戒香中去燃烧,去供养?
“诸香油”是“戒”的功德;“垂天幔”指“定”;火就是“慧”。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戒定慧的功德,超过世间一切供养。
药王菩萨在往昔叫“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因为能治烦恼的病,能治生死的病,所以称为“药王菩萨”。
关于这个身体,中医讲到了气脉,讲到了神经系统,讲到它们后面的能量,但是只有佛,才能讲到业力、讲到功德、讲到清净的法性、讲到菩提的光明。只有药王菩萨,才能够触及到这么深。
我们在这里做义工,也要发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之心。把我过去的福报,积累到我这个现前的肉身,用我的心愿、清净的意乐来供养给三宝。把自己对色身的执着拿来供养,转贪爱为功德。
人不单贪爱自己的肉身,还贪爱别人的肉身,这都是愚痴,都是罪业。但是当你奉献这个肉身的时候,它就是功德了。所以,要把药王菩萨的修法变成我们的修法。
师父悟公上人圆寂前讲了很重要的一句话,他说:“这世界没有问题,是我们的看法有问题。”这句话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去分析呀,好好地记在心里。
“他国作乱,我国清净”,师父一辈子用天台宗的这个理念来修复自己。当他修复到自心清净的时候,哪怕外界再乱、再不公,他都能如如不动,安然面对,慈悲地去接受,无怨、无悔、无恨。
这世界没有问题,是我们的看法有问题。因为这样的缘故,我不会对别人起贪嗔痴,所以我也不会痛苦,这才是真正的世界和平。否则,自己没有和平,世界就不会有和平。
如果有了高的智慧,你觉醒了,你会看到这个世界跟极乐世界没有区别。极乐世界如果是净土的话,这个世界也是,所有不觉悟的人,只是承受着各自的果报而已。
所以,师父说:“苦,我没受过。”为什么?因为在他的眼睛里,别人所有的不如法,他都引入到内在来,忏悔自己无量的罪障;别人对他无理,他反而觉得“我俩结的缘挺深的”。
所以,修行的人生是一个逐步开悟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收获的过程,是喜悦、幸福感增值的过程,越修越幸福,越老越宝贵,甚至生死都没有办法剥夺他的自信,都没有办法终止他的幸福。
皈依三宝就是皈依解脱,皈依三宝的结果就是离苦得乐。所以,我师父说:“一句阿弥陀佛即是涅槃法,即是不生不灭法。”佛法僧三宝,都具有无量光无量寿的特质,都具有解脱特质,都具有涅槃性。
有了内容了,时间就变得不平凡了。时间虽然平等,但因为我们对待时间的态度不一样,我们使用时间的方法不一样,所以时间的内涵就是不同的,而且每个人在时间的良田里收获的也不一样。
你想六祖大师在家的时候,小小年龄就要到深山里砍柴,砍了还要挑下山,还要去集市上吆喝着卖。有买家了还感恩戴德,再帮买家送到家里,领几文钱,可以给妈妈过日子了。这么勤劳的一个小孩啊,天地善神既喜欢他、怜悯他,也加被他。
虽然那时候他还没有学佛法,但实际上已经有无我利他、忍辱精进的菩萨品质了。不是说学了佛法,知道了这些名相,才会那样行。一个菩萨来到世间,虽然还没有接触到佛教,但他已经在用自己的良知去展现生命的状态了,他的生命里流淌着对生命的感受、对生命的悲悯、对生命的责任、对生命的驾驭。
所以,他不是偶然听到《金刚经》才开悟的,他的生命里本来就有《金刚经》的智慧,这是与生俱来的。他一生下来,就有高僧上门给他送名字,生命成长的每一步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懂的人天天念也不懂,心中有《金刚经》智慧的菩萨,一听即悟,一悟千悟,一悟到底。
这首偈颂虽然是六祖大师的第一首偈颂,但已经是彻天彻地、究竟了义。佛也好,祖也好,只能印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是多皎洁又圆满的光明啊。“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多少的解脱自在!
诸佛的智慧和盘托出,诸佛度众生的本末究竟全在其中。《法华经》里的“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在这个偈颂里全部具足。
正因为六祖大师有这样的胸怀、智慧,你看他还是普通人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做佛弟子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到寺院里做居士的时候,他又是怎么做的?不仅尽心尽力,有一百分的力量,他要用一百二十分。
这二十分从哪儿来?找一块石头挂在腰上。在他的心里,三宝是头等大事,他首先想的就是怎么完成三宝的事,而不是自我保护。
六祖大师一生苦行,修行苦,弘法也苦。一个为捣米都不惜肉身的人,一定能肩负起弘法的重任,所以五祖大师才会把衣钵传给他。一个肩负着“救度众生”这个伟大事业的人,一定不能自私自利,要把这个事业当成自己的生命一样,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去燃烧自己。
《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药王菩萨的精神,就映现在六祖大师的身上。每一位菩萨都是这样的,菩萨摩诃萨全部都有这种精神。
在大乘经典里,佛陀还特意讲到,不要因为你很精进、很持戒、很修行,然后就去说别人的不如法。不要去说,因为别人很多是菩萨,你不知道。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