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一)——五台安居清凉法要

2021-08-25 00:55: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诸佛入般涅槃论》是南传佛教的一部经典,这部论详细记述了佛陀涅槃前一年的所有行走轨迹,也记述了佛陀涅槃前对佛弟子最后的教诫。


佛陀在第四十四年的安居之后,来到了王舍城灵鹫山,在灵鹫山上对着禹舍大臣宣说了“诸王之七不退法”,以及对声闻比丘们宣说了“诸比丘之不退法”。


当时摩竭王阿阇世王想要发兵攻打跋耆国,阿阇世王派大臣禹舍来询问佛陀的建议,佛陀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通过与阿难尊者的对话讲述了国家“七不退”法,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具有七种“不退法”,那这个国家就无法被侵害。之后佛陀又跟僧团讲了佛弟子要修持的五组七不退法和六和敬。


2021年5月,为庆祝卫塞节,缅甸三藏高僧东达拉长老为众讲授《诸佛入般涅槃论》,曾国兴居士翻译。2021年安居期间,古文殊寺全体僧众依此学习。今天开始,我们将逐一学习七不退法和六和敬,一起来了解佛陀最后的教诫。


佛陀最后一年行走路线

图片

王舍城灵鹫山——庵摩罗园——那烂陀城——巴陵弗村——拘邻村——那陀村——毗舍离城——竹林丛村——舍卫城祇园精舍——王舍城竹林精舍——郁伽支罗城——毗舍离城——揵荼村——象村、菴婆村及阎浮村——负弥城——波婆城——拘尸那城(佛陀入般涅槃)


第一组不退法

图片

第一条:诸比丘,经常集会,数次集会。


修行人,诸比丘如果“经常集会,数次集会”的情况下,能令僧团更加地兴盛、兴旺,而不会衰败。


第二条:共同集会,共同集会中解散,共同执行僧事。


僧团要集会,就会有一个集会的形式。像我们安居羯磨、解夏羯磨。我们举行集会的时候会询问“僧集否,僧已集;和合否,和合”,这一问就跟一切诸佛菩萨、贤圣僧团体同一位、同一频率了。


所以佛教里说,当举行这些集会的时候,释迦佛陀都是现前的,都是在场的。千百年传承至今,当我们这样子去行的时候,虽然形式简洁,但意义重大。因为佛陀和当时的僧团就是如是而行的,这也代表与诸佛、与一切贤圣僧同一坐处了。


所以不管是集会还是从集会当中解散,这个过程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巩固着我们的个体生命跟团队的、跟僧团的关系。无论何时何地,我们跟佛陀,跟正法年代的贤圣僧团之间已经发生了内在信息场的链接了。


图片


第三:佛陀未立制则不立,已立制则不废。


这里佛陀就提到,僧侣必须要遵守佛陀制定的所有戒律。


佛陀在世的时候,佛陀说的话,是具有戒律的效应的。同样也是佛陀在世的时候,僧团也好,其他的阿罗汉也好,不能代替佛陀来制定这些戒律。作为南传佛教是尤其注重这方面的。


那在大乘的教法里面,就会秉持佛陀制戒的本意,在不同的时代,为了更好地摄护修行者,令僧团壮大,令佛法兴盛,而有一些其他的规约。


比例子来说,早期的禅宗大多数是住在律宗的寺院,但后来禅宗的人数越来越多,律宗的寺院没有办法容纳下来后,就由马祖开始另外自建寺院。那有了自己的寺院后,这个寺院的规矩怎么执行呢?除了我们出家人有出家人自身的戒律,共住的话,有没有什么共约呢?这样马祖的弟子怀海百丈禅师就制定了一套共同的规约。这就是我们汉传佛教里所谓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


在我们中国就有这样的变通,这些变通实际上佛陀在多处也讲过。他老人家不仅制定了戒律,也告诉我们这些弟子们,每到一个地方,那里的国家法律、地方民俗都要作为像佛陀交代的一样,去尊重、去遵守。


所以这里的“未立制则不立,已立制则不废”,是以佛陀为主的,佛陀在的时候是这样。就像路口有警察在用手势指挥交通时,开车的人是看红绿灯还是看警察的手势?看警察的。警察如果不在,看红绿灯。


衍生下来就是佛陀涅槃之后由僧宝住持三宝。当大迦叶尊者来主持我们佛教的时候,大迦叶的话僧团要不要听?要听的。大迦叶说要结集经典,大家就会结集经典。后来阿难陀尊者领导佛教的时候,他的话大家要不要听?要听的。再接下来,每个寺院的寺主、方丈、住持的话要不要听的?要听的。我们受戒的时候也是,戒和尚、开堂大师父的话,都是要听的。


图片


我跟师父在一起的时候,有一天晚上陪着师父纳凉,当时也没有其他人在。师父坐在藤椅上,摇着蒲扇,问我:“你知道佛和祖师的关系吗?”师父这样问实际上并不是要你回答什么,所以当时我马上跪下来,合掌请师父开示。师父就说:“佛佛祖祖,同一鼻孔出气。”


还有一些比较私下的时候,师父说:“每一个时代能来统领佛教,来住持三宝的,都是祖师大德,都是古佛,都是大菩萨。”师父还讲到,这就像换汤不换药一样的,不停地周而复始,不停地回来娑婆世界。


甚至有一次师父还跟我说到,以后众生业力越来越重的时候,阿罗汉都不敢来了,都是大菩萨。大菩萨大到后来就都是像弥勒菩萨一样的等觉菩萨。师父又加了一句,他说:“最后,一个度一个。”千百亿化身,一个度一个来度我们众生。


在这第三个内容上面比较难的是,往往我们学戒,我们凡夫的见地会起来。佛教的部派分裂就从这里开始的,有的人认为这样,有的人认为那样。


所以这里的重点是我们能真正地生活在僧团里。比丘不要离开群体,这在第一、第二条里都讲到了。


在团队里面,每个出家人都是平等的,身心清净,安住于修法。你在一个寺院,不管哪位师父,他修得再好也不能替代你。有好的修行者是道场的庄严,但是每一个人都要自己去实践的。比如说一个寮房里几位师父,如果有一位很有道心的话,那整个房间都会因为他变得庄严,大家都会被带动。但如果有一个师父心不在法里,烦恼很重,同寮的也会感受到他的那种躁气。


第一条、第二条里都提到集会,就是因为我们处在集体之中,有集体才有集会。虽然接下来我们会讲到修行要“不乐于交往伙伴”,但那是指不要攀缘,要心无旁骛。有同修在一起是变成一种督促的力量,不是让你拉闲天的、打岔的。道友之间要珍惜,要把握分寸,但同时自己要保持一种独立的修持。


所以这第三条,等我们在团队里面时间长了之后,自然而然就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不是在僧团里,在这点上很难把握。


第四:恭敬、尊重、尊崇、持奉戒腊高者。


凡是对方比丘,早一天比我受戒,甚至只是同一天比我早些时候受戒,他的戒腊都是高于我的。这个我们都没有什么疑惑。比我早一年受戒,比我早一天受戒,甚至细化到,像我们受戒的时候登坛都有编号的,第一坛、第二坛、第三坛、第四坛、第五坛、第六坛,比我先登坛的,戒腊都比我高。


一个出家人戒腊高是代表了他在修行时间的积累下,修行体悟的获得,代表他的生命是处在良好的循环中。他有正因,有善的因缘,才能戒腊高。反之如果有偏见,行为不如法,是熬不到戒腊高的。有的人不听佛陀教诲,不精勤地实践佛陀的教诲,他那点福禄寿是经不起太久折腾的。


我们看这个世间好了,只要那些老和尚戒腊高的,都是精勤修行的。前两天来的老和尚,八十多岁了还光着脚。请他入座,因为座位上是黄色的布他都不坐,说:“这怎么能坐,不能坐。”所以我马上找一个咖啡的布遮上。


老和尚为什么不坐?因为黄色是佛陀袈裟的颜色。那我也想起来了,过去我师父也是这样的。现在有很多垫子不是以万字纹、八吉祥这样一些佛教的标志作为装饰吗?我师父是不敢坐的。


甚至有一次别人供养我们师父一件“千佛衣”,就是袈裟上绣了一尊一尊的佛像。我看到觉得很好看,“哎呦,这个庄严!”师父却说:“这个怎么好穿的呀?”我说:“不穿那干嘛呢?”他说:“不穿供起来呀。”师父就拿着千佛衣顶戴,然后供在藏经楼。他一次也不会穿的。


这些大德,他们无论是在人格的修为,福禄寿的积攒,还是因果的把握,无上大道的修持上,都是非常细致的。这“戒腊高”里面有太多的内涵。佛法能灯灯相传、代代相传,这些最重要的执掌佛法的人,他们的功德就如汪洋大海一般。所以,佛弟子如果亲近他们,恭敬他们,尊崇他们,听他们的教言,肯定会令佛法兴盛。


佛教有一句话叫“尊重师长,则教法兴盛”。如果是勤于同参,就是把心思都用在与同辈的交往上,佛法就会变乱;如果特别在意徒弟,把心思都用在徒弟上,教法就会衰落。


所以我们聚会在一起,学佛陀的教法,学祖师的论典,看这些上座的功德,我们这个团队也会兴旺。


图片


图片


第五:不顺从令生起下一生之贪欲。


修行人是为了了生脱死,所以一定要让自己能去拣择断除轮回之法,这是我们修行的依止。那反过来说,如果牵扯到让自己轮转的贪欲,我们是不能随顺的。


这个贪欲指的是什么呢?出家人要依止四资具——袈裟、道场、医药和食物。有些出家人以不如法的方式获得四资具,怀着贪欲赠送在家居士花、果,目的是希望在家众能够对自己供养,这就是纵容了自己的贪欲。比如我们送法宝,是为了弘扬佛法,让他听闻佛法,但是如果赠送法宝行为的背后是期望获得更好的供养,就变成了世间的轮回贪欲法。


第六:比丘意欲居于森林之心。


“比丘无论是居住在城市还是森林里,他们的内心都要趋向于居住于森林的方向”,就是说我们对森林、对寂静处,要有一种向往之心、一种欲求之心。


佛陀在《离去经》里讲到四种人:一是身居住在森林之处,可是他的心是趋向城市的方向;第二种身居住在城市,可是心趋向森林方向;第三种身心都在城市里面;第四种身心都在森林之处。


虽然身体在森林寂静处,但是心却向往着愦闹,向往着城市,他就不会得寂静的受用。第二种人虽然身在城市里,但是他的心向往着森林,渴望寂静,这种人哪怕在愦闹的城市,也可以把心安住在寂静处。

图片
图片


第三种他的身和心都在城市里。城市的环境是愦闹的,他的心在城市里,所以内心也是愦闹的,也是与城市外在的繁华相对应的,也就是被外在的光影所迷乱的。第四种他的身心都在森林之处,身依止于这种寂静处,而心获得更高深的寂静甚至解脱。


这里除了居于森林和城市的状态,还有其他两种状态,一个是贪爱,一个是嗔恨——“与伤害相关的想法”。就好像心如果在安定的森林之处,就象征着心里面具有出离的想法、无嗔的想法及其他无害的想法。所以森林有时候也比喻人内心的出离,出离轮回的想法;对众生无嗔的想法,对这个世界无害的想法。


图片


所以,第三种身心都在城市里,都在愦闹处的人,这种人处在非常热闹繁华的村落或者城市,而内心从来都没有办法安定下来,就是一昧的具有贪爱、嗔恨跟伤害的想法。第四种人,身心同在森林之处,他的内心非常安定,不去思维所谓贪爱、嗔恨以及伤害方面的想法,保持思维出离、无嗔以及无害的想法。这四种人当中,佛陀赞叹的是第二种和第四种。


第七:未到来的同梵行者使其到来,已到来的同梵行者使其安住,而各自提起正念。


我们希望天下修行人能够来我们的道场,对于已经来的梵行者,我们要想办法恭敬他,令他安住。他保持在法的正念里,我们也保持在法的正念里,这样僧团就壮大了。


从第一项的“诸位比丘经常集会,数次集会”,一直到第七项,这就是第一组“七不退法”的内容。上座部非常清晰地记载了这些教法,作为佛弟子,尤其是出家人是必须要修学的。


——三参法师于古文殊寺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古文殊寺佛像随喜

古文殊寺原创短片合集

文殊菩萨智慧灯共修活动通启

有奖征集|五台山古文殊寺全球征集匾额楹联启事

短短八百字里,佛陀再三强调这个简单明了的救苦良方

自恣日,解夏时,芳筵百味报亲恩——古文殊寺盂兰盆法会吉祥圆满

遣除诸横,报答亲恩,地藏月学习《地藏经》

为报父母深恩,这部短小精悍的佛经不可不读

诵经时如读天书,只知其字不解其意,怎么办呢?

甘露醍醐 | 我观众生,更相噉肉,无非亲者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佛陀涅槃前的重要教授——七不退法第一组
· 悟公上人 | 西方极乐世界 – 生则不退
· 佛陀给这个世间的最后的告诫
· 【茶香慧日寺】:珍贵分享—忆师恩
· 虚云老和尚:凭佛菩萨悲愿力出离苦海
· 【德语视频】慧日法语甄选|愿力就像一艘慈航
· 甘露醍醐 | 我观众生,更相噉肉,无非亲者
· 虚云老和尚解夏上堂开示:一结一解寻常事,万水千山自去来
· 当一个饿鬼道的众生,来到我们面前......
· 虚云老和尚解夏上堂开示 | 一结一解寻常事,万水千山自去来
· 悟公上人 | 极乐世界,正报庄严
· 佛陀给弟子们讲法,也须待机缘成熟之时
· 年年七月十五日,尽世甘美报亲恩 ——慧日禅寺常住内部举行盂兰盆法会
· 【法语视频】慧日法语甄选|善知识住世最重要的因缘
· 不要总想着“那是佛干的事”
· 甘露醍醐 | 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信息场
· 日诵净行品27愿——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 悟公上人 | 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还有声闻、缘觉?
· 一场法会的开演,是佛菩萨恒常的功德在这无常世间的呈现
· 【殊胜日】“盂兰盆节”报父母恩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