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元年(705年)西域高僧般刺密谛三藏於此翻译《首楞严经》十卷,由宰相房融笔受。现在,光孝寺内还留有古迹“楞严经洗砚处”。 唐玄宗时(724年),不空三藏法师于光孝寺建立规模宏大的灌项道扬传授密法。749年,鉴真和尚往日本传法,遇海风漂至南方,也到寺中传授戒法。唐宣宗时,沩仰宗之仰山慧寂禅师号小释迦,受请入寺说法。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高僧憨山大师在光孝寺讲《四十二章经》,提倡禅净双修,重修殿宇。并撰写光孝寺门联:“禅教遍寰中兹为最初福地,祗园开岭表此是第一名山。”
明清时朝,光孝寺历经修缮,道场持续焕发光彩,并得光绪皇帝赐匾“清修忠悃”。唐朝时,光孝寺名为法性寺,《六祖坛经》记载:“六祖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印宗闻说佛法不二之法,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光孝寺内的痉发塔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当年的落发之地,塔下还埋藏有大师的头发。传喜法师领众唱诵清净法身佛名号,绕塔七匝。并于发塔前对大众开示:六祖大师代表法身大士,其父亲降流岭南,因此家族的祖训就是远离世间名利官场,六祖全家以打柴卖柴为生,因而心无障碍,一听《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一悟百悟。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金刚,只是被六根六尘所盖,而不自觉。六祖大师说,“法非文字”,智慧与文字无关,无智慧读经,则被经转,若有智慧,即能转经,即同如来。这就是禅宗顿悟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大智慧。
传喜法师继续开示道,真理无处不在,“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我们一生的所求所执都是虚妄。觉悟的人如同君子坦荡荡。而小人常戚戚,人生苦的根源是不知我为何物,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六祖指出风幡之争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心动,心动便落入生灭,随风幡外境所转,无故自觅是非。
朝礼光孝寺期间,传喜法师拜见了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佛协会长,光孝寺方丈明生大和尚,愉快分享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并交流了住持道场和弘扬佛法的宝贵经验,明生大和尚欢迎法师常来广东弘法利生。
下午,传喜法师一行来到位于广州荔枝湾闹市区的华林寺朝拜祖庭华林寺。华林寺是达摩祖师的西来初地,当时名为“西来庵”,是祖师传佛心印的第一道场。达摩祖师在此稍作停留后,便北上会见梁武帝。
华林寺内主要供奉的是达摩祖师和五百罗汉,殿内有多幅对联说法,墙上雕刻的壁画内容叙述了祖师“面壁九年”,“一苇渡江”,“只履归西”等典故,忆念祖师弘法的悲愿,启迪众生蒙昧的心智。
1965年,华林寺在迁移石塔时,发现有松香封裹的佛舍利木盒,便以珍贵文物建塔供奉。随行朝礼的信众瞻仰不到舍利真容,不免感觉遗憾,传喜法师遂请出随身供奉的佛血舍利和发舍利水晶宝塔,慈悲加持随行信众。广东随行信众们一时欢喜雀跃,感恩佛陀祖师的加持,祈愿早日领会祖师西来之意,明了即心即佛的道理,不负法师千里之遥,混迹于市,同处浊污,辛勤弘法之意。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