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敌人
禅宗四祖道信阐释当初参访僧璨禅师时,请求僧璨禅师为其开示解脱的法门。僧璨禅师反问道信:“谁束缚你?”道信想了一想,说:“没有人束缚我。”僧璨禅师道:“既然没有人束缚你,你又何必另求解脱的法门呢?”可见我们都是“自我束缚”,自己障碍自己。
王阳明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自己的敌人在自己的心中;心外的敌人用以对付,心中的敌人不容易降服。所以《金刚经》要我们“降伏其心”;能够“降伏其心”,才能降伏自己的敌人,也就是我们自己!。(选自星云大师《迷悟之间·度一切苦厄》)
求新求变
在佛教的戒律上,怎么样不合时宜的,从来也听不到一点异议。佛法的真理不容易更改,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二千五百年前从印度传来中国的佛法戒律,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的社会需要。因此,虽说根本戒可以保存,但在生活细节上的小小戒,即使在佛佗时代就已经“随遮随开”,但当今仍有一些人总爱引用“佛已制戒,不得更改;佛未制戒,不得增加。”佛教徒用二千五百年前托钵生活的观念,或一千年前中国深山丛林的生活方式,要想影响二十一世纪的工业社会,此时难矣!(选自星云大师《迷悟之间·度一切苦厄》)
爱情红绿灯
既然人是由爱而生,就不能离开爱。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
佛教不排除世俗的爱情。例如在《善生经》及《玉耶女经》里,佛陀都告诉在家信众,绿灯的爱情因该怎么走法;甚至到了大乘佛教,《华严经》、《宝积经》、《维摩经》,也都强调大乘佛教的伦理纲常、感情生活等等。
佛世时,摩登伽女因为迷恋阿难尊者,经过佛陀善巧度化,终于觉悟“爱是苦的根源”;莲花色女在感情的世界里受到创伤,故意玩弄爱情为报复,后经目犍连尊者开导,终于认识“不当的爱是罪恶的根源”,于是迷途知返。
在爱情的道路上,必能慎选绿灯通行;否则“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稍有不慎,必然沉沦苦海。希望天下的有情人,千万不要在爱的苦海里灭顶。(选自星云大师《迷悟之间·度一切苦厄》)
生活的美学
人,要生活,就离不开衣食住行、行住坐卧。你看,有的人身着绫罗绸缎,却自惭形秽,因为他没有内在的美感!也有的人,粗布衣服,自觉心安理得,因为人格高尚,具有内心的美感也!
有的人,花园别墅,只觉天地窄小,因为他没有感受生活之美!有的人蜗居一角,即觉天地宽广,体会出逍遥自在的快乐,因为他有生活的美感!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因为陶渊明能“不为五斗米折腰”,因此不会“心为行役”,这就是生活的美感。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为颜回懂得生活的艺术,故能终生不为外物所累。
甚至古往今来,多少的巨贾富商、高官厚禄,他们归隐田园,是为了追求生活之美;但也有人从军报国,从政为民,也是想要追寻人生的奉献之美。净土宗的“七宝行树、八功德水、亭台楼阁”,固然是弥陀生活之美感,抵御的“刀山剑树、油锅深坑”,也是地藏王的追求生活之美学也!
高峰禅师窝居树上,人怜其衣食无着、身形垢秽。禅师说:“我虽然没有剃发,但我身心已经清静;我虽然没有华衣美服,但以人格来庄严;我虽然没有山珍海味,但以松实雨露如琼浆玉液;甚至山河大地、野兽鸟雀,都是我的朋友!”这就是懂得生活的美学。
赵州八十犹行脚,他是为了寻找美的境界、美的道理;达摩面壁九年,也是为了找寻心内之美。有的禅师悟道了,又鸟雀献果、狮虎朝拜,此皆因未获得生活之美,故而万物皆来相聚共享。(选自星云大师《迷悟之间·度一切苦厄》)
信仰的层次
以信仰佛教的教义而言,本身有层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见、二成人的般若是缘起、菩萨的般若是空;唯有佛,才能真正证悟般若,所以般若是佛的境界。(选自星云大师《迷悟之间·度一切苦厄》)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