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同步收听音频
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
五台山是我们中国的佛门圣地之首。在佛陀时代,佛陀亲自介绍了五台山,说这是文殊菩萨的说法处。几千年过去了,五台山依然屹立着,所以,文殊菩萨在佛经里也被称为“不败者”。什么不败?智慧不败。也就是说,对于生命来说,最终的意义体现在智慧上。
只有智慧才能超越我们生命的困境。困境是一定的吗?三维空间的障碍是真实存在的吗?这要看从什么角度出发。
井底的蛙看天,会觉得很大,因为它没有跳到地面上看;小溪的水觉得自己很好,但是只有当它融入海洋的时候,才能看到汪洋一片。我们也一样,不同的认知造成了我们人生不同的局限性。但是当智慧提升之后,这个局限性自然就化解了。
对于生命来说,
最终的意义体现在智慧上。
佛陀来到人间,只给我们智慧,不谈物质。甚至有时候佛偶尔讲一讲:“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佛说得多么精彩!直指本质。
我们真的是自己所认为的这样吗?我们看到的现象是真实的吗?我们给它起的名字是真实的吗?仅这一个就与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所讲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高度重合。
“道可道,非常道”里有三个“道”,也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当我们主观去认知宇宙真理的大道时,就已经偏离客观的大道了。当我们再把它表述出来的时候,又一次偏离了。
标准答案的“道”是第一个“道”;我们非常努力地想去认知它、表述它,这是第二个“道”;我们就像月亮在水里折射出的月光一样,这是第三个“道”。所以,“可道”就是我们人类对“道”的认知,它是描述出来的,跟第一个真正的“道”的层面一定是有误差的。
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就学会谦卑了。既追求于道,又有一种谦卑的姿态,我们知道自己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佛教跟中国文化思想能相互融合,能佛教“中国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祂的共通性。
道可道,非常道
既追求于道,
又有一种谦卑的姿态,
同时还知道,
自己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
我们人类需要这种谦卑,一代一代人,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我们中国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句话是具有谦卑姿态的。在“道”的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追随者,同时我们还有自己的局限性,知道自己生命的狭隘和困境。
一个知道自己生命局限的人,就知道该往什么方向发展;有这种谦卑情怀的人,他不会让别人陷于生命的困境。就像苦命的孩子早当家一样,一个饱尝人间冷暖的人,他的生命自然会散发出一种温度。
所以,佛陀首先肯定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只要有佛性,就都能成佛。佛尽最大可能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可以像衪那样完美。
我们需要谦卑,但不需要自卑。“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生命都可以是不同的,每个人头上都有青天,每个人头上都是有真理的。
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既回归了东方的文明,也与西方文明找到了和谐点。西方的文化有它的延续性,有宗教的智慧,它认识到人具有原罪性。有了这样的认知,就不会因为自己拥有很多财富和权贵而高高凌驾于别人之上,而是愿意通过帮助别人来给自己赎罪。东方的谦卑跟西方的原罪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促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美好互动。
所以,中华民族一旦有了儒释道的修养,即使经济上没有多大的成功,也会赢得全世界的尊重。这个很重要,因为我们的第一属性还是人,我们一定要把人性的光辉修复起来,回归到五千年文明的系统里来。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