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门中的两大法门,一个是易行道,一个是自力道。当初在阿育王寺,有一位老和尚住在菜地的一个小茅蓬里,他平时不见人的,我去参学过两次,第一次去门没开,门上贴了一个纸条,写着“此生不了道,来生还来坐”,以表在此了道的决心。像老和尚这样的就叫自力道,而乘佛愿力的则是易行道。
一位禅宗的师父,他的愿力很坚定,但也不能简单地说完全是自力,因为禅宗也是佛法,只要是佛法就岂是自力啊?实际上佛弟子在行持这个宗的时侯,也是行持在佛的法船之中,在文殊菩萨的宝钵之内,他不是孤独的。这样修的时候,韦驮菩萨会不会帮助他?十方诸佛会不会加被他?所以自力和他力不是一定的,不能那么简单地去理解自力和他力。
<<<<
宋朝之后有行枯木禅的,因为禅门里也有这样的说法,修行不要落入不起生机的枯木禅境界。但是也有祖师说了,你能心如止水,能把五欲六尘全部荡涤已尽,这也是不容易的境界。
但实际上为什么我们这个身体不能即身成佛,我们只能即心成佛、见性成佛?如果在彻证了空性的时候又能起妙用,能像《法华经》里面药王菩萨修法一样,用种种的功德庄严其身,然后燃烧自身供养诸佛,那就能够即身成佛,这个业报身就会转为微妙的净妙身,所以还是会有区别的。
在成就的路上,如果我们以佛陀为仰止的话,确实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要广加地积累福德,不舍一善,最后才能福慧圆满而成就佛果。但是实际上一个凡夫,要想去体悟圣人的这条路,要降伏我们的业报身,要让我们的分别念停下来,这还真不容易。
虽然枯木禅在禅门里算一种禅病,但是这个病还不是常常有人能生的。那我们要怎么样才不入禅病,而真正的走在佛法的中道上?
<<<<
很幸运,我们亲近了我们师父悟公上人,他内在的证悟,既有理论的自信,又有修证体验的自信,教和证在他的生命当中都是有印证的,都是有经验的。同时他又经历了人间这么多苦难,所以佛门的大修行者都认可“悟道老和尚是得道的高僧”。不单单得道,而且他人品极好,有道有德。
那我们师父的德表现在哪里呢?他老人家不说是非,不说别人之过,也不生气,所以我们师兄赞美他“量容刹海”,这个德是不得了的。但是他对道的证悟,反而被他绵绵密密地隐藏在他的生命深处,扑面而来的是那种包容,那种慈悲,那种对人间的悲悯。
在很多信佛人的眼中,他老人家是慈祥的老爷爷,甚至是慈祥的老奶奶,没有道的锋芒,所以佛教界赞美他,“他是有道有德的高僧。”我们师父写的字都是藏锋的,行的都是中锋行笔,不露锋芒。虽然他也会作偈,也会写对联,什么都会,但是从不彰显自我。要用的时候,他走几步就酝酿出一首诗偈,但是我们师父出过诗集、书法集吗?没有的,他不会去自我标榜,去凸显自我,增上我执。
就是这样的含默、从容,这就是古人描写的大圣人之相,是很难遇到的。有时候我们师父的一个眼神,我们几十年都参悟不透的,因为那深邃的眼神里所流露出来的是一个生命对道的体悟。
-END-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