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佛说无量寿经》
01
这是一个优秀的佛弟子
俗话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通过阿弥陀佛修极乐世界,我们就可以看到,阿弥陀佛于久远劫前为法藏比丘的时候,亲自在世自在王如来面前发了菩提心,然后弃国捐王,专心致志地修行,行作沙门,虔诚地恭敬佛,“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
“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我们世间人说,好事多磨,一个人想做好事,考验就都来了。一个发菩提心的人,诸佛菩萨知道你最尊最贵,但是众生不知道,众生只是觉得你这个人跟大家不一样,就弃国捐王这个行为,天下人都不理解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法藏比丘都能坚持,不退转,这就是他所发的大愿。
正是有了这样的前提,佛才会用五劫的时间仔细地给他宣说诸佛国土的清净庄严功德。
世自在王如来的寿命才多长,祂能花这么长的时间跟法藏比丘讲法,说明这个徒弟是很优秀的,所以师父才花这么长时间陪着他,专门为他讲。徒弟差一点的,师父倒想跟他讲,结果徒弟不带师父玩了。我们自己想想,我们学佛了,皈依师父了,是师父抛弃徒弟的多,还是徒弟抛弃师父的多?往往是徒弟抛弃师父多啊!
02
发愿建立国土利益众生
“为作大安,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刹土,光明悉照,遍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这里法藏比丘在赞叹佛的同时,实际上也表达了自己的志愿:我也愿意成佛,我也愿建国土。
“十方来生”,我造了这个世界,同时也欢迎十方所有的众生都到我这里来,来到这里后,“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幸佛明信。”这个信是自己身心能感受到的信,是能够证明的甚深的智信,所以“是我真证,发愿于彼,力精所欲。”
所以我今天这样发愿,“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正是因为法藏比丘发了这样的愿:我也想成立国土,也想利益众生。所以“佛告阿难”,就继续讲这个故事。
当时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经者,径也。
佛是过来人,我跟着师父的时候,师父有时候就说,“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修行也是这样,你要想成佛,你跟佛打听怎么成佛,那最对了。
03
修行不能得少为足
“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常,拔诸生死勤苦之本。佛告阿难,时世自在王佛,语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佛土。”“如”是什么?就是本然,安住本然,行于本然。这样国土就庄严了,“如所修行,庄严佛土。”实际上这是一个顿法。“汝自当知”,这就有点像禅宗里师徒之间的对答了。
但是法藏比丘这时怎么说的?“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法藏比丘反正就知道,佛肯定有方法,佛肯定都懂,虽然佛跟我说了“如所修行”,但是如果能有机会听佛亲自给你讲,是不是不走弯路啊?
如果徒弟问师父怎么修行,师父说:念阿弥陀佛。自己就闷着头去念了,师父建庙也不管了,师父讲经说法也不听了,就自己念佛去了。你跟着一个会念佛的人,是不是念佛最快?那师父给你建庙、修苦行,请问这是不是念佛?这也是念佛啊!我们讲经闻法,是不是念佛?也是念佛。但有的人觉得,只有念佛是念佛,其他就不是。
你看我们法藏比丘,他对“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懂不懂?他懂的。正因为他懂,所以他更亲近诸佛,听佛引导,佛有这个能力的,这比自己悟是不是要快?佛不单单让他见到、听到、悟到,甚至还带他去看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如果不是佛带着他去看,他怎么去这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他坐飞机坐火箭也去不了。
所以这就是法藏比丘的高明之处,他不会得少为足。有的人认为得个概念就可以了,就跑掉了,不实践了,得少为足。但是法藏比丘不仅有总的方向,他还有具体的行为和方法。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