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六十四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 之六十二

2019-04-11 04:40:00 发布: 人气:1
图片

《乾隆大藏经》

图片

《乾隆版大藏经》为清代官刻汉文大藏经,亦称《清藏》,又因经页边栏饰以龙纹名《龙藏》。它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完成于乾隆三年(1738),是我国历代官刻大藏经极为重要的一部。全藏共收录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经版79036块。


图片

大乘般若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第一百六十四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  之六十二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静虑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常若无常。何以故?四静虑四静虑自性空,四无量、四无色定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空;是四静虑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四静虑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四无量、四无色定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静虑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静虑若乐若苦,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乐若苦。何以故?四静虑四静虑自性空,四无量、四无色定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空;是四静虑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四静虑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四无量、四无色定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静虑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静虑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我若无我。何以故?四静虑四静虑自性空,四无量、四无色定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空;是四静虑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四静虑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四无量、四无色定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静虑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静虑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净若不净。何以故?四静虑四静虑自性空,四无量、四无色定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空;是四静虑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四静虑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四无量、四无色定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静虑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八解脱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常若无常。何以故?八解脱八解脱自性空,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空;是八解脱自性即非自性,是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八解脱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八解脱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八解脱若乐若苦,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乐若苦。何以故?八解脱八解脱自性空,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空;是八解脱自性即非自性,是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八解脱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八解脱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八解脱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我若无我。何以故?八解脱八解脱自性空,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空;是八解脱自性即非自性,是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八解脱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八解脱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八解脱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净若不净。何以故?八解脱八解脱自性空,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空;是八解脱自性即非自性,是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八解脱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八解脱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念住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常若无常。何以故?四念住四念住自性空,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空;是四念住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四念住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念住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念住若乐若苦,不应观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乐若苦。何以故?四念住四念住自性空,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空;是四念住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四念住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念住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念住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我若无我。何以故?四念住四念住自性空,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空;是四念住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四念住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念住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念住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净若不净。何以故?四念住四念住自性空,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空;是四念住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四念住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念住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空解脱门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常若无常。何以故?空解脱门空解脱门自性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空,是空解脱门自性即非自性,是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空解脱门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无相、无愿解脱门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空解脱门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空解脱门若乐若苦,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乐若苦。何以故?空解脱门空解脱门自性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空;是空解脱门自性即非自性,是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空解脱门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无相、无愿解脱门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空解脱门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空解脱门若我若无我,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我若无我。何以故?空解脱门空解脱门自性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空;是空解脱门自性即非自性,是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空解脱门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无相、无愿解脱门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空解脱门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空解脱门若净若不净,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净若不净。何以故?空解脱门空解脱门自性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空;是空解脱门自性即非自性,是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空解脱门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无相、无愿解脱门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空解脱门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六神通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乐若苦,不应观六神通若乐若苦。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六神通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六神通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乐若苦,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乐若苦。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恒住舍性若常若无常。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乐若苦,不应观恒住舍性若乐若苦。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我若无我,不应观恒住舍性若我若无我。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净若不净,不应观恒住舍性若净若不净。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常若无常,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乐若苦,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乐若苦。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我若无我,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净若不净,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陀罗尼门若常若无常,不应观一切三摩地门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陀罗尼门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门一切三摩地门自性空;是一切陀罗尼门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门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陀罗尼门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陀罗尼门若乐若苦,不应观一切三摩地门若乐若苦。何以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陀罗尼门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门一切三摩地门自性空;是一切陀罗尼门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门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陀罗尼门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陀罗尼门若我若无我,不应观一切三摩地门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陀罗尼门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门一切三摩地门自性空;是一切陀罗尼门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门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陀罗尼门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陀罗尼门若净若不净,不应观一切三摩地门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陀罗尼门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门一切三摩地门自性空;是一切陀罗尼门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门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陀罗尼门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图片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图片

相关文章
· 蔡志忠:把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就会自然而然成功
· 印光法师:放生的物命会再被抓就不需放了吗?
· 修了这么久,你有慈悲心吗?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六十三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 之六十一
· 微视频 | 妇人之仁遍及天下就是菩萨之仁
· 达尔文进化论受500多名美国科学家联合签名反对
· 世界上最悲伤的大象去世!我们还要囚禁死多少动物才肯罢休?
· 进入2019年,改命秘诀须知
· 面对生死与轮回,佛陀告诉了我们一个大秘密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六十二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 之六十
· 微视频 | 原来我也有佛性
· 从中医来看,究竟的医,治的是什么病
· 传喜法师新浪微博3月精华法语回顾
· 想求福报,请注意老祖先告诫“一分奸巧一分穷”
· 清明节,我们也为自己扫扫墓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六十一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 五十九
· 《爱的涟漪》—— 善举的循环
· 佛教与科学,这是两个不同的系统
· 很多朋友问我,出家后我如何对待两性欲望
· 这头老野牛死了之后会受吃草的果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