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的青年, 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在这时代,有一个大的欺骗他,或耽误他,容易让他误会,或让他不留心的一件事,就是把欲望当志气。这样的用功,自然不得其方。也许他很卖力气,因为背后存个贪的心,不能不如此。可是他这样卖力气,却很不自然,很苦,且难以长进。”
——梁漱溟 《朝话》
虽然这是一代大家梁漱溟先生在80多年前对当时学生们说的话,但是放在今天不仅依然适用,而且恰恰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普遍焦虑的症结。
在绝大部分人的心目当中,先买学区房挤进名牌小学,考大学非985、211不去,工作要选金饭碗大企业,三十岁必须得有车有房,四十岁要当一把手、CEO,功成名就受到众人仰视,五十岁要退休旅游、全球打卡......好像这就是大部分人“立志”要过的一生,好象这才是有“志气”。
很多父母长辈也从小就对孩子说,必须要努力读书,将来才能成为“人上人”,才能拥有享福的人生。当然,与之截然相反的还有“读书无用论”,看人家某某大老板,小学毕业照样富豪榜排前列,有钱就是硬道理,赚钱才是信仰。
这两者究竟谁对谁错?
都错了!
不管是努力读书是为当"人上人”,还是读书无用赚钱至上,都是把财富的数额、名利的成就、物质的享受当作了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对于成功的定义过于单一和功利。
最需要反思的是,作为一个心智正常的普通人,过着平凡的生活,难道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吗?
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既然财富与地位无法永保,什么又是别人无法剥夺的呢?让我们看看师父是怎么说的:
三参法师开示
我们学生在校学习,除了获取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其实还是要在圣贤文化的感染下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人生短短几十年,越到后来你越会明白,成功与否,不在于外在拥有了多少,而在于内在提升了多少。财富与地位无法永保,只有内在的获得别人无法剥夺。
内在境界提升后,人生路上很多的迷惑与困扰就会豁然开朗。你会发现,原来一直以来自己都被那么多东西束缚着——对身体执着,所以被身体束缚;对金钱执着,所以被金钱束缚;对感情执着,所以被感情束缚……正是因为有这种种束缚,所以即使在阳光底下,你的心也是黑暗的,痛苦的,焦虑的,乃至绝望的。
在佛教里,尤其对于大乘行者而言,生命内在境界的提升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修习“慈悲喜舍”四种广大利他的心。慈是给予众生乐;悲是不忍众生苦;喜是由觉悟带来的精神上的喜悦;舍是舍弃分别、超越障碍后,能令一切有情无情都平等地进入你的法喜光明之中。这四无量心,一个比一个层次高。
有所觉悟,智慧打开,慈悲生起,境界提升,你的身心、语言、行为都会发生转变。你身上会自然散发出佛教徒特有的柔和温暖的光芒,甚至连你的相貌,都会发生令人愉悦的变化。
在慈悲心的导引下,佛教徒在这世间就是与众生结善缘,在众生的心田播下觉悟的种子,所谓“和其光同其尘”。既与佛陀的光明相融和,又作众生的不请之友,与他同事,与他同语,在潜移默化中令其改变。也许过程会充满坎坷甚至危险,但他的内心一直都会安住在高维的喜悦中。
能否进入高维的时空,是由每个人自己的福德决定的。束缚是自己制造的,自在也是自己争取的。观音菩萨悲智双运,来去自在,这就是为世人作出的证明。
当一个人内心的虚荣和贪婪越来越膨胀,外在的占有欲越来越旺盛,这种情况叫什么?叫“阴长阳消”。道德的修养减少了,生命的阴暗面就会扩张,这是一定的。所以我们要懂得寻觅。不是寻觅财富地位,是寻觅般若智慧,寻觅究竟真理。心跟真理在一起,才能有定力,有准则,知道什么该做,什么是错。
我们说二十一世纪缺人才,不是缺有知识有技能的人,主要是缺有道德有智慧的人。与真理在一起,外在的工作与生活即使平凡也会很有意义。不再纠结于过去的阴影,也不再狭隘地看待未来,不再怨天尤人,也不再自暴自弃。像佛陀,是无上正等正觉,宇宙一切的相佛都知道,为什么?因为佛不主观。
所以,希望佛教的智慧和慈悲,能够像湖水的波纹一样扩散出去,像敲出的钟声一样震荡寰宇,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更多的人自我反省,自我觉悟,弃恶修善,更多的人具有一副大慈大悲的“菩萨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