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的历史演变(图)

2010-05-19 08:56:00 发布: 人气:1510

针灸疗法的历史演变(图)

 

         在历史的传说中,伏羲氏发明了“九针”,从而创立了针灸之术。但现在通过考古发现证明,最早的针灸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砭石。砭石是石器的一种,通常有锐利的尖端或锋面,主要被用来切割痈疡,刺泻瘀血,也可以刺激身体的某些部位,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后世的针刺疗法,也就从此发展起来了。灸法则可能源于热熨之法,即将石头烧热,于皮肤局部加温而减轻病痛,后来原始人又学会了用燃烧的干枯植物茎叶代替石头,原始灸法就产生了。

砭石(新石器时代,70年代初出土于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遗址,长7cm,宽3cm。现藏于陕西医史博物馆)

        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相当流行了,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曾针熨并举治疗虢太子的“尸厥”获得成功,并有“疾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之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等书,江陵张家山汉简也有《脉书》出土,此皆与经络、经脉等针灸基础理论有密切关系。

        针灸疗法在《内经》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灵枢》一书的古称即为《针经》,而《内经》对针灸理论详细系统的论述,也全面奠定了后世针灸学的基础。腧穴的概念首次在《内经》中被明确提出,书中详细阐述了穴位的类别、名称、分布及其作用。把位于十二经脉和督、任二脉上的腧穴称为经穴,其他的则称为经外奇穴,同时对重点穴位都有明确定位。《内经》对穴位的作用也有详尽的描述,如合谷、委中、列缺、足三里等常用要穴,书中均有记载。此外,《内经》还确立了“以痛为腧”的原则,是后世“阿是穴”的先声。

现代复制的《内经》九针模型

     《内经》关于针具的记载也是医学史上最早的,它不但详细记述了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九针的名称,还阐明了它们的形状与用途。《内经》对针刺手法、治疗要点、操作要求、注意事项等都做了广泛深入的讨论。《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明确指出“补”、“泻”两法是针刺治疗中最基本的手法。在治疗时,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辨证准确,选穴原则则主要是循经选穴,即在病变部位所属经脉穴位进行针灸,若五脏有病,则也可按脏腑归属的原则选取十二原穴治疗。在<

喜欢就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们

相关文章
· 黄帝内经告诉你:音乐与养生
· 八纲辨证的相关知识
· 关于古典中医的基础理论
· 从文化角度看传承《黄帝内经》的重要性
· “国医大师”何任教授
· 子午流柱养生法
· 大医精诚
· 中医四季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