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儒家思想之渊源

2010-05-25 08:17:00 发布: 人气:1838

 

《易经》与儒家思想之渊源

孙 熙 国

 

       探究儒家思想之起源,古人把这一工作称为原儒或说儒。自两汉迄于今,治儒学者多有论及。概言之,主要有如下七说。一是以《淮南子·要略》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文武周公之道说,二是以《史记·太史公自序》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六经说,三是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的儒学“出于司徒之官”说,四是以章太炎《原儒》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达、类、私”三科说,五是以胡适《说儒》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殷之遗民说,六是以冯友兰《原儒墨》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教书相礼”之职业说,七是以徐中舒《甲骨文中所见的儒》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宗教性职官说。统观以上诸说,可以发现,前人或时贤原儒多是就儒的最初职业角色作文章,而对儒学思想之发生或鲜有论及,或论之不详。笔者认为对儒家思想渊源的追溯,不应在儒者的身份问题上作太多的纠缠和逗留,而应着力于探讨儒家作为一种学说的起源。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认为儒家“以六艺为法”,《汉书·艺文志》说儒学“游文于六经”之中,而六经之中,“易为之原”。基于此,我们认为,作为一种思想学说的儒家,其源头就出自《易经》。

一、《易经》的比辅亲和思想与儒家和合思想之萌芽

       儒家思想的实质与核心是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其言仁义、性命、天道,皆落脚于此,因此,儒家哲学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实践哲学。从此出发考察《易经》,不难看出,儒家哲学的基本内容在《易经》中已经以萌芽的形式大量存在了。我们首先在《易经》中发现的是儒家和合思想的萌芽。我们认为,《比》卦就是《易经》作者所追求的和睦亲善和安定互助的社会环境的政治理想的显现,也是儒家所倡导的“和合”精神的源头。

     《比》卦辞云:“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从字义上看,比义为亲辅。二程把《比》所体现的《易经》作者的政治理想的内涵揭示得极为透彻。其云:“比,吉道也。人相亲比,自为吉道。”“所比得元永贞则无咎。元,谓有君长之道。永,谓可以常久。贞,谓得正道。上之比下,必有此三者;下之从上,必求此三者,则无咎也。人之不能自保其安宁,方且来求亲比,得所比则能保其安。当其不宁之时,固宜汲汲以求比。若独立自恃,求比之志不速而后,则虽夫亦凶矣。”[](第738页)由此可见:《比》卦辞中的“元、永、贞”,实为比之为道的基本内容。比是保障国家万民平安稳定吉利的基本方略,是古代领导者必须遵循的君长之道,得此正道就可保国治民安。因此,从《比》的卦象和《易经》作者立《比》卦的宗旨上看,《比》卦所彰显的基本精神无疑与儒家相通。

喜欢就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们

相关文章
· 《周易》、武术与灵感思维
· “象”模型:易医会通的交点
· 《周易》审美价值取向初探
·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
· 《周易》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画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 金庸小说与《周易》
· 易学人物王弼
· 八卦简介
· 易学人物邵康节
· 借易说禅:说不可说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