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代南山律宗之祖——弘一法师

2016-01-09 07:59:13 发布:妙芳 人气:12483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放眼海外,以实践接受并介绍、宣扬西方文化艺术的前锋。而他的艺术才能和成就,又是多方面的,诗文、书法、绘画、音乐、戏剧以及篆刻、金石,都有高深的造诣。他在宁、沪、浙三地从事教学工作,培养造就了不少艺术名家。出家后又在苏、浙、闽、鲁各地弘扬佛法、继承律宗。功德昭著,在海内外受到僧俗的尊敬和赞扬。在30十年代,夏丐尊先生有《两法师》一文,记述其事,当时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

       李叔同名文涛,天津人,又名成蹊、岸,别号息霜。父世珍,字筱楼,清同治乙丑(公元1865年)进士,官吏部主事。家世富有,经营盐务,开设桐达钱号,津人称为桐达李家。原住河东(现河北区)地藏巷陆家胡同东口(现2号),李叔同是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降生在这个家庭,生母王氏,是李筱楼的侧室,时年二十岁,父年已六十余。李叔同生二年后,全家迁到粮店后街新购置的大宅院(现40号),现在这所李叔同故居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

       李叔同五岁(公元1884年)丧父,兄李文熙(字桐岗)掌管家务。李叔同天资颖慧,幼年便在家受到严格的督教。先从唐云庄读经书,学诗赋书法;又经唐育垕(字静岩)专馆教书法、篆刻、绘画。到十几岁时,楷、行、草、篆、隶,便已均见功力,尤以秦篆、魏碑见长。后又从赵元礼(字幼梅)学词赋,在学识、才艺上,便已崭露头角,受到乡里前辈的重视。经指点熏陶,学识日深,诗文、书法、篆刻之外,并能精鉴古物,通晓音律、戏剧。所作饶有新意,出手不俗,有才子之称。

       十九世纪末,朝廷腐败,外敌侵略,少年李叔同接受、拥护康、梁变法图存的主张,自刻南海康君是吾师的印章以明志。戊戌变法失败,国事日坏,家道衰落,李叔同在津家居,深感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为奋发图强,有所作为,李叔同从十九岁(公元1898年)便奉母携眷南下上海。到上海,以文思优异列上海城南文社课试榜首,名惊上海文坛。城南文社主持人许幻园誉为奇才,特为李叔同辟寓所安家,并为亲题李庐。自后李叔同便以直把社稷呼小友的年轻晚生,与当时沪上名士华亭许幻园、宝山袁希廉、江湾江小香、江阴张小楼结为天涯五友。住李庐年余,先后出刊《汗甘林瓦研题辞》、《李庐印谱》和《李庐诗钟》,合称《李庐三种》。著名书画家任伯年、高剑父、朱梦庐、袁希廉与李叔同同组织上海书画会,并出版《星期画报》,李叔同便以诗文、书画、篆刻、金石,享誉江南。

       公元1901年蔡元培先生在上海组织南洋公学特班,李叔同入学,研究政法。同时入学的有邵力子、黄炎培、谢无量等。李叔同在学习中,先后译有《法学门径书》、《国际私法》,得到蔡先生的赏识、器重。公元1903年与黄炎培、许幻园集思想维新人士组织沪学会,开办补习班,倡移风易俗,社会改革。李叔同编写《野婚姻新戏剧本》,宣传婚姻自由。从此,李叔同便积极探索社会改革的道路,在公元1905年慈母逝世,扶柩返津安葬后,便远赴日本留学,学习西方的文化艺术,他这时二十六岁。

       李叔同到日本学西方绘画,学油画,在中国留学生中是第一人,日本报纸《国民新闻》在公元1906104日特为刊出专栏采访的报道,并附有李哀(因母丧更名)的照片和创作。李叔同对艺术有特殊的爱好,在学画的同时,又入音乐学校学钢琴和作曲,不久便自编《音乐小杂志》和《国学唱歌集》,寄回上海出版发行。中国人知道世界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是从此时开始的。

       李叔同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艺术,学绘画、学音乐,更从日本戏剧家川上音二郎和藤泽浅二郎研戏新剧。不久就在专家的指导下,与曾孝谷等留学生组织了中国人的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并为徐淮地区受灾,在东京公演《巴黎茶花女逸事》捐款助赈,李叔同以息霜的艺名扮演主角茶花女。我国戏剧大师欧阳予倩看了《茶花女》的上演后,参加了春柳社。以后陆续公演,轰动了日本。消息传到祖国,更引起国人对新文化的向往。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六年,公元1910年回国,当时三十一岁。回国后,先应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之聘,任美术图画教员。公元1912年春,接受上海城东女校的聘任为音乐教员,由津赴沪。自此以后,李叔同在沪、宁、杭各地任教,办画报,写文稿,介绍新的文艺思想、绘画艺术和音乐理论,并自作歌词,自行谱曲,有专集行世。

       李叔同对书法艺术,有独到之处,受人推重,求书者莫不珍藏,视为墨宝。李叔同在公元1918年出家前的那一夜晚,还应画家姜丹初之请,为姜母工楷书《姜太夫人墓志》。天明即离开学校,到杭州虎跑寺,拜了悟和尚为师,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随后在灵隐寺受比丘戒。自此,掩室山中,穷研律学,终成南山律宗自南宋失传以来承上启下的第十一代南山律宗之祖。

       李叔同出家后,适值日本入侵,他决定居住厦门,为诸寺院护法,共其存亡为护法故,不怕炮弹。他念佛不忘救国,并以书法广结善缘,作格言、联句、偈语、书、文相配,有更高的意境,用他答友人的话是:余字即是法。公元1942年弘一法师六十三岁圆寂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李叔同从十九岁离开故里天津,长住江南,中间虽曾两度返津,却都为时甚暂。当时在津师友,年事都高,间有书信和文字的往来。出家后二十四年,云游东南,未再来津。也曾想将来道业有成,或来北地;终是缘悭,乡里后生,只慕法师之名,竟未能得亲教化。法师公元1942年圆寂,老年师友,多已凋谢;加以时局兀臬,乡里晚生,未得作纪念活动。

       李叔同一生,诗文,书法有独创,音乐歌唱、美术绘画更能在我国民族的风格基调上,吸收西方的精华,开拓了新的境界。他在津与前辈、兄长的书信、题联、篆刻,都为人珍藏。出家后,津门故旧,有的到江南前往佛寺看望,消息传来,津人转相告语,都怀着无限的敬意。 

      

喜欢就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们

相关文章
· 律宗第二代祖师读体(见月)大和尚
· 南山律宗开山祖师-道宣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