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师父的印象
落入我们心底
我们每天晚上都要来法堂听法,师父的这些纪念系列视频就这样被灌入式地看着、听着,慢慢地,师父的印象就落进我们心底去了。虽然大多数人没有见过师父,也不知道他曾经在普陀山的哪些道场发生过什么事,但是天天看,就了解了很多,可能一个曾经见过师父的人、乃至皈依过他的人,都了解不到这么多的。
我在师父身边的时候,虽然也是天天跟随着师父,但毕竟我第一次遇到师父的时候,他老人家已经七十岁了,那他七十岁之前的经历对我来说就是空白的。通过这些采访、摄制、编辑,这些师兄亲近过师父不同的年龄段,他们所讲述的师父那个年龄段里所经历的就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即便他们有些记忆是碎片化的,但对我们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这就填补了我们对师父在那个年龄段的记忆,师父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也丰满了起来。
所以,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过程当中,我们是第一受益者;我们这个道场在做这个事情,那我们这里的信徒就是受益者。我们每次看电影版的或者电视剧的《佛陀传》,都会得到佛陀的加持,更何况师父离我们这么近,还有那么多见证者都是他的徒弟。他老人家的教导、话语、音容笑貌通过影像全部都现到我们面前,我们一样可以得到他老人家的加被。
他是我们究竟
解脱的对境
师父他老人家的闻思修、戒定慧,甚至在困境里加倍地用功,把自己的功德更加地收敛、内化,在秘密地行持当中,他的功夫、他的功德、他的见地越来越稳固,乃至后来修复普陀山、弘扬佛法、摄受弟子,都是带着这种功德的。
他修得越娴熟,越深刻,越与道相应,就越与诸佛菩萨相应,但普通人是不知不见的。因为那完全是他老人家的心行处,他的密行、他的内在深广的功德是不为普通人所了解的。不要说普通人,就是一个信佛的人、一个修行的人,如果没有修到这个份上,都不知道的,正如佛说“初地不知二地境界”。
所以,我们思考师父的这个功德:他是我们的福田、我们的福祉、我们的祥瑞,是我们消业障、修福报、智慧的对境,甚至是我们究竟解脱的对境。他可以给予我们三皈依、五戒、别解脱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乃至三昧耶戒。
《六祖坛经》:
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
这是佛法在人间的一个宝贵源泉。作为弟子,我们在这里喝着这股“清泉”,首先要保护好这个“源泉”的清净,这就形成了弟子之间的第一条重要戒律:不要扰乱师父的心。因为一切善法都来自于师父的状态,师父的状态越好,就与佛菩萨相应得越好,也就是说,佛菩萨在这个道场的加持会越好,我们的靠山就越好。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