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佛教慧日」关注本公众号
生平
慧远大师
公元
334~416
农历八月初六,
净土宗初祖
慧远大师圆寂日。
慧远大师,少时好学,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游学许昌、洛阳等地。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聆听道安大师讲《般若经》,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大师修行。从此坚持不懈,研读佛经,努力精进,刻苦学习,佛学造诣日益精湛。
后因北方战乱,到江南宣扬佛法,云游各地,欲避山中,于庐山西北麓择“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之地建东林寺。在东林寺修行的三十多年中,慧远大师坚持潜心研读佛籍,竭力弘扬佛法。广开门路,聚众讲学,为众徒讲说《般若经》、《法华经》。
▲虎溪三笑图
慧远大师淡泊名利,不畏权势,在庐山期间断然拒绝出山为官的邀请,不入都邑,不仕王侯,一心办道。
在面对当时佛教界风气不正,佛法衰颓时,慧远大师为匡正佛法身体力行,维护佛法,以自己高尚淳朴的德行为僧伽争荣誉,树楷模,积极宣扬佛教戒律,注重经典流通。
曾派弟子法净、法领去西域求法,取回梵本经典《华严经》等二百余部,慧远大师遂于庐山置般若台译经,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私立译场的第一人。并聘请当时的西域高僧僧伽提婆译《阿毗昙心论》和《三法度论》,积极开展南北佛教学术交流,为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取得应有地位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时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到长安开展译经弘法活动,逐渐成为北方佛教的中心人物。慧远大师主动致书通候,并将自己的著作《法性论》等赠送,鸠摩罗什法师也将自己的作品《大品般若经》加赠慧远大师。鸠摩罗什法师译出《大智度论》后,慧远大师为之撰序,并认真钻研,将遇到的问题致信向他请教。表现出慧远大师作为一代高僧,却心胸广大,谦谨好学的风范,亦是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当时慧远大师和鸠摩罗什大师,分别作为南、北方佛教中心人物,相互联系长达十余年之久,对推动当时佛教的流传和发展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汉末到晋末,政治失轨,从王族贵绅到庶民百姓,朝不保夕,加上天灾旱蝗频出,饥疫横行,人们相率互食。苦难的境遇激发着人们的出离心,慧远大师基于这样的社会现状,远避世事,与当时志向共同者结莲社,精进修行,共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
▲远公塔院内远公大师像及塔
公元416年农历八月六日,慧远大师八十三岁于庐山安然圆寂,僧腊六十三年。
净土宗,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净土宗。始祖慧远大师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而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大师)。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之贡献推戴而来。
近代印光大师撰有《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前十二祖,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其后印光大师被其门下推为第十三祖。
值此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圆寂日之际,我们要学习祖师的不卑不亢、谦虚好学、严持戒律、不犯威仪的高尚德行。从而深入经藏,真修实行,自觉觉他,早日彻证本来,离苦得乐,圆满究竟解脱。
声明: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佛教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