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九为华严菩萨圣诞日
华严菩萨之名,载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华严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诸大菩萨于此会上闻法。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两位古德传为华严菩萨化现:一为唐代清凉国师(澄观大师),一为元朝正顺法师,皆以专修《华严经》而名。《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吉日殊胜,
请吃素、放生、诵经、礼佛、供灯,
广做功德,回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
华严三圣
华严三圣
《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
(一)毗卢遮那佛
毗卢遮那意为遍一切处。谓佛之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
(二)普贤菩萨
以其居伏道之顶,体性周遍,故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故称贤。
(三)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意为妙德。以其明见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不可思议,故称妙德。毗卢遮那佛理智完备,居中位;文殊菩萨主智门,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左;普贤菩萨主理门,位于毗卢遮那佛之右。
华严三圣(宋)
华严经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大乘诸宗奉为宣讲圆满顿教的“经中之王”。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被认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观的介绍。是佛成道后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华严经》是一部大经,汪洋渊博,古德云“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华严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华严菩萨
华严菩萨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两位古德传为华严菩萨化现:一为唐代清凉国师(澄观大师),一为元朝正顺法师,皆以专修《华严经》而名。
“清凉国师生历九个皇帝,做七个皇帝的国师,内在境界不可思议。宣化上人在《华严菩萨化身的七帝之师华严宗第四祖澄观法师》讲过清凉国师是华严菩萨的原因。上人讲道大师著作一部《华严疏钞》,专讲《华严经》。他圆寂后,在中国和印度的交界处,有一位阿罗汉,见到有两位童子在虚空里走。阿罗汉问他们:“你们是谁?到中国做什么去啊?”两位说:“我们是北印度文殊堂神,到中国五台山去请华严菩萨的牙齿,回到我们国土供养。”两位青衣童子走后,罗汉到五台山和人说他见到怎样的境界。这时人们就把清凉国师的棺木打开,发现两颗牙齿没有了。这两颗牙齿就是被两位童子请去供养了。所以在佛教里,都知道这位澄观法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
贞元十五年四月逢帝诞日,皇帝诏请教授和尚入内殿,阐扬《华严》大经。皇帝听法后,说:“您真是令我得到自在清凉了。”所以就赐“清凉”为国师之号,以后就称澄观法师叫‘清凉国师’”。后人也就称五台山为清凉山。
正顺法师
还有一位华严菩萨是正顺大师。元朝正顺法师,出家于五台山,平时以深密的树林为茅蓬,以读诵《华严经》为修行的日课,数目超过一千余部。他同时修学法界三观,每次一进入华严法界的观想以后,三、五天才出定,因此人人都称他为华严菩萨。将要圆寂的时候,门徒乞求开示法语,他说:“历劫本无去住,应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莫顾。”入灭时,灵桌上出现五彩之龙,飞游于烛光庭宇之间。
华严五祖
华严五祖分别为:华严初祖,杜顺大师;华严二祖,智俨大师;华严三祖,法藏大师;华严四祖,澄观大师:华严五祖,宗密大师。
华严初祖,杜顺大师
华严初祖,杜顺大师(公元五五七至六四○年),雍州(今陕西省)万年人。俗姓杜,法号法顺,十八岁依止因圣寺的僧珍禅师出家习禅。一生禅通妙用,济世度人,时人号之为“炖煌菩萨”。隋文帝敬信,以月俸供养。专宗华严,著作《法界观门》,将华严高深的理论,融贯为禅定的观门,而创出“真空绝相、理事无碍、周遍含容”的法界三观,是一位融理论实践为一体的大德。他一生中神异事迹很多,有瞎子聋子拜见他以后,能见能听。涉水过河,河水断流,上岸后水流如故。唐贞观十四年(公元六四○年)圆寂于义善寺,深为朝野所敬重,唐太宗尊称他为帝心尊者。弟子有智俨、动意、达法师、樊玄智等多人,均闻名于当代。
华严二祖,智俨大师
华严二祖,智俨大师(公元六○二至六六八年),天水人(今甘肃)。别号至相大师、云华尊者。孩童时代喜欢堆石成塔,串花成盖,自己当法师,为玩伴说法。十二岁时,初祖顺和尚上门度化,父母欣然应允。智俨乃跟随顺和尚至终南山至相寺,其后跟随师兄达法师悉心受学,两年后出家。二十七岁,作《华严经疏》五卷,也就是有名的《华严搜玄记》,成一宗之规模。其它的著作,将近二十余种。他除了以著述弘法,以教育徒众为职志外,一生不求名闻,风范清高。唐高宗总章元年预知时至,对门人说:“吾此幻躯纵缘无性,今当暂往净方,后游莲华藏世界,汝等随我,亦同此志。”到十月二十九日晚上,圆寂于清禅寺,世寿六十七,是为华严宗第二祖。弟子闻名者有法藏、怀齐、义湘、慧晓、薄尘、道成法师等多人。其中,法藏大师为华严三祖;义湘大师于新罗(朝鲜半岛国家之一)弘扬大法,该国推为华严宗初祖。
华严三祖,法藏大师
华严三祖,法藏大师(公元六四三至七一二年),康居国人,出生于长安。世称康藏国师、贤首国师、国一法师、香象大师。法藏是他的名字,贤首是武则天皇帝封赐给他的名号。大师十六岁时,曾经在陕西法门寺阿育王舍利塔前,燃烧一指,以表示对佛教奉献的虔诚。后来听智俨大师讲《华严经》,就归投在他的门下。法藏大师一生宣讲《华严》三十余遍,多弘大法于宫廷。每有瑞应,或有光明从口而出,或见五彩祥云凝空,或感大地震动。景龙二年奉中宗旨,集百位法师于荐福寺祈雨解旱,七日后,感应道交,大雨滂沱。中宗深受感动,发心受持菩萨戒,并赐师号“国一法师”。景云二年(公元七一一年)冬,奉旨祈雪,精诚上感,雪乃盈尺。法藏大师有感于寺院有导天地祥和的功能,乃奏请中宗,于东、西两都(长安、洛阳)及吴、越、清凉山五处兴建华严寺,收藏佛经典籍。时人敬慕,尊称他为“大乘法师华严和尚”。
法藏大师历经唐高宗、则天女皇、中宗、睿宗、玄宗五朝,受五帝敬重,礼遇有加。传曰:“和尚虽为五帝门师,王臣并皆礼事,然犹粪扫其衣,禅悦粗食,惟以戒忍自守,弘法利生为务。”弟子有宏观、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等,学者如云,未能悉数列出。
华严四祖,澄观大师
华严四祖,澄观大师(公元七三八至八三九年),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法号澄观,字大休,号清凉国师、镇国大师、大统国师、华严疏主。华严教法,遥承于法藏。随本州宝林寺霈禅师出家。二十岁,于昙一大师处求受具足戒,于常照禅师处求受菩萨比丘戒,亲近钱塘天竺寺法诜法师,修学华严教法。
大师在出家受具戒后,立下“十愿”自励,每天必诵《华严经》,施食给饿鬼孤魂。大师刻苦自励,终成为华严宗的一代祖师,曾参学于南山律宗及南禅、北禅、《三论》、《涅盘》等当代名师。另亲近东京大诜和尚,听受《华严》闻后立时能复讲,诜和尚赞叹他说:“法界宗乘,全在你了!”
综观澄观大师一生宣讲《华严》五十遍,设无遮大会十五次,身历九朝,先后为七帝讲经。弟子有宗密、僧叡、法印、寂光等,其它得法者百余人,学僧数千人。
华严五祖,宗密大师
华严五祖,宗密大师(公元七八○至八四一年),果州(今四川)人。法名宗密,世称圭山大师、圭峰禅师。二十七岁,依止遂州(四川巴中)大云寺道圆禅师出家。受戒后,参访荆南惟忠禅师、洛阳报国寺神照禅师。公元八一○年,抵襄汉,遇恢觉寺灵峰阇黎,病中授以澄观大师《华严大疏》六十卷、《大钞》四十卷。宗密得法,欣庆踊跃,立志寻师。元和五年(公元八一○年),入澄观大师座下,跟随澄观大师学《华严》,大师曾赞叹他说:“能够追随我遨游于毘卢华藏世界的人,只有你一人了。”赞为不可多得的英才,继承清凉大师,宗弘华严。师又随荷泽宗的禅师学禅,提倡教禅一致,影响后代甚钜。大师毕生的贡献之一是对《圆觉经》的精辟注释。他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圆觉经》做详尽的批注,着有《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释义钞》等书,为历来注解《圆觉经》的泰斗。
太和元年(公元八二八年),文宗诏入内殿,问诸法要,因赐紫袍,敕号“大德”。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化于兴福塔院。世寿六十二。裴休宰相为撰碑文,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八四七年)追谥“定慧禅师”。弟子有圭峰温、慈恩寺太恭、兴善寺太锡、万乘寺宗、瑞圣寺觉、化度寺仁瑜及玄圭、智辉等数千人。
华严宗经过五位杰出大师的推弘,完成了华严宗精深的思想体系,和天台宗同为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光辉灿烂的二大圭璧。
华严三圣
南无华严菩萨
南无华严菩萨
南无华严菩萨
凡逢诸佛菩萨佳期如能吃素行善,读经拜忏,放生,念佛,守戒行善,必蒙佛力加持,消除无边业障,累积无量福德!
声明: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编辑整理,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爱出者爱返 福往者福来 随喜转载 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