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与拾得
寒山与拾得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在唐朝,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禅师有一次游松林经道,漫步在天台县赤城山道旁,偶然听到小孩的啼哭声,寻声找去,原来是一个约莫十岁,相貌奇伟的男孩。禅师就问在附近放牛的人知不知道他是谁家的孩子,结果没有一个人知道。问男孩自己,却回答说:“我没有家,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姓什么。
”
于是禅师把幼童带返国清寺,交给典座师等候人家来认领,但是过了很久,还是不见有人来领回。禅师只好请知库僧灵熠照顾他,男孩虽只是十岁,倒是很能讲话。
丰干禅师因孩童是拾来的,故名之拾得。拾得渐渐长大了,典座师就让他管理斋堂和香灯。
有一天,忽然看见他登上大座,与佛像对盘而食;又冲着憍陈如尊者的塑像,大言不惭地讥笑他是“小果声闻”,还举着筷子开怀大笑,旁若无人。上座师于是罢去了他佛堂上的职务,让他到厨房内担任洗碗盘等的杂务事。他每次都把堂上吃剩的渣滓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等寒山来,就让他背了去。
他有时也自言自语:“我有一颗明珠,埋在暗中,可惜没有人能识别!”大家都笑他是个痴呆的孩子。
有一阵子,厨房中的食物每天都有乌鸦来偷吃,搞得狼藉不堪,拾得就拿了一只棍子到伽蓝殿中,打了护法神二、三下,责备他们说:“你们接受出家人的供养,守护佛寺清净道场,却不管寺里的事情,让食物被乌鸦吃得一塌糊涂,如何当得伽蓝的职司?”这天夜里,全寺僧众都梦到伽蓝向他们诉苦,说拾得打他们。
第二天,僧众到堂上纷纷说出这一怪梦,竟然人人相同,没有一点差异的地方,连灵熠也不例外。大家议论纷纷个不停。灵熠这天上殿供养伽蓝,果然看到诸护法身上有杖痕所损,就报告大家一齐看。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拾得实在不是凡常之子。有好事的人就把拾得希有的道行报知县府,由县府下令尊称拾得为贤士,由此认定他是菩萨的化身,此后常使清净香火供养。
拾得有时也在寺庄上放牛,吟啸歌咏,悠游自得。一天,正是寺里“布萨”(在六斋日持诵戒律而增长善法谓之布萨)之日,众僧正在说戒时,法事也正作得热闹,不料拾得赶牛到堂前,站在门口,拍手大笑说:“那轮回生死前程悠悠的众生,正在这里聚头呢!”主持戒律的首座和尚听到后,不禁怒斥他说:“你怎么这样疯狂,竟敢在这里喧哗破坏说戒!”
但是拾得笑着说:“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你合,一切法无差。”
首座和尚出门要打发拾得赶牛出去。拾得回答:“我并不放牛啊!这群牛前生都是本寺知僧大德,都有法号,不信你叫唤他们,他们都会应声的。”
于是拾得一一叫唤那些牛。先叫:“前生律师弘靖站出来吧!”一头白牛应了一声出来了。
又叫:“前生典座光超站出来吧!”一头黑牛应声出来了。
又叫:“百岁靖本站出来吧!”一头牯牛应声出来了。
又叫:“前生知事法忠出来吧!”又是一头牯牛应声出来。
这时候拾得牵了这头牛对牠告戒说:“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生,你今招此咎,怨恨于何人?佛力虽然大,你却辜佛恩!”
全寺僧众这时无不惊讶错愕,有的便报告州县官知道,县官颁文招他入州,但拾得却不愿应招复命,仰侍于人。寺众都称叹菩萨来到了人间,咸自反省,改往修来,并编了实录写在佛堂墙壁上供一般善信看,以兹惕励。其内容如下:
东洋海水清 水清复见底 灵源涌法泉
斫水无刀痕 我见顽嚣士 灯心柱须弥
寸樵煑大海 甲抹大地石 蒸砂岂成饭
磨甎将作镜 说食终不饱 直须着力行
恢恢大丈夫 堂堂六尺士 枉死埋冢间
可惜孤标物 不见日光明 照耀于天下
太清廓落洞 明月可然贵 余本住无方
盤泊无为理 时陟涅槃山 徐步香林里
左手握骊珠 右手执摩尼 莫耶未足刃
智剑斩六贼 般若酒清冷 饮啄澄神思
余闲来天台 寻人人不至 寒山同为侣
松风水月间 何事最幽邃 唯有遯居人
悠悠三界主 古佛路栖栖 无人行至此
今迹谁不踏 旋机滞凡累 可畏生死轮
轮之未曾息 嗟彼六趣中 茫茫諸迷子
人怀天真佛 大宝心珠秘 迷盲沉沉流
汩没何时出
拾得自从閭丘太守来参拜以后,就同寒山子手携着手走出寺里隐迹不见了。
后来国清寺僧登南峰采薪柴,无意中遇到另一位僧人,好像印度来的装扮,仗着锡进入了岩洞,然后挑着销子骨出来对他说:“你可知道,我取得了拾得的舍利呢!”
国清僧就返寺告诉大众,大众才晓得他们所敬重的拾得贤士在这个岩洞里示寂,就将之号为“拾得岩”。这个岩在国清寺东南方,约距离二里左右的一片山上。
... ... ..
这便是中国佛教历史上,普贤菩萨应化事迹中最为出名的“拾得大士”的故事。诸佛菩萨怜悯娑婆世界有情众生,常以善巧方便,分身千万亿化现人间,度苦救难。而普贤菩萨作为法王长子,在《普贤行愿品》中,发大弘愿,以果立因,使众生在大愿中得到法益,又以因中施果,令大众从行菩萨道中证入圣果。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学践行普贤菩萨十大弘愿,自利利他,圆满无上菩提。
【普贤菩萨 十大愿王】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唐罽宾三藏般若奉诏译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3月29日 普贤菩萨圣诞(汉传,农历二月二十一)。值此吉祥殊胜日请持清净广大发心,依身、语、意三门广行善业、吃素、放生、供灯、持咒、诵经。祈愿世界和平、无有灾厄、有情众生安乐吉祥!祈愿众生自种善因、自利利他、愿自他生命一切圆满!祈愿家人朋友安康!南无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菩萨自说过去的行愿:
善男子!我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行菩萨行,求一切智。
善男子!我于尔所劫海中,自忆未曾于一念间不顺佛教,于一念间生嗔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别心,远离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厌心、懒惰心、障碍心,迷惑心。唯住无上涅槃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庄严佛土,以大悲心救护众生,教化成就(众生),供养诸佛,事善知识,为求正法,弘宣护持,一切内外,悉皆能舍。……我所求法,皆为救护一切众生。一心思惟,愿诸众生得闻是法。愿与智光,普照世间(世间智),愿为开示出世间智,愿令众生悉得安乐,愿普称赞一切诸佛所有功德(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八十)。
四十卷本华严,第四十卷,一般称为《普贤行愿品》。经文是普贤菩萨为菩萨众说的,先长行,次偈颂。长行中揭示了普贤菩萨十大行愿: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沸,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顺趣而入……则能成就普贤菩萨诸行愿海。(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
明 法海寺壁画 普贤菩萨
十大行愿略释:
(1)礼敬诸佛:礼敬指生恭敬心,遍于身口,进行礼拜。即心观想,身礼拜,口称念:“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诸佛。”在顶礼时,达到一心不乱,五体投地,深入法性,离能所想。如偈说:“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阿弥陀佛影现中。我身影现弥陀前,头面接足皈命礼。”是则内佛外佛,同一实相,随一 一礼,若佛若礼,重重无尽。自觉我身前有诸佛,诸佛前有我身。即是一 一尘刹中皆有佛,一 一佛前皆有普贤。一一普贤皆悉合掌礼拜。则一普贤之身,遍入一切普贤身内;一切普贤,皆摄归一普贤身内。正如《大般若经》说的:“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2)称赞如来:称即称颂,赞即赞叹。如来,佛的十号之一。如者如如不动,指不生不灭的心体,湛然寂照,亘古今而不变。来即去来,谓如如不动的心体,能生起万德。即于无去无来中,能去能来。佛有三身,称赞法、报、应三身的偈颂:“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称赞法身佛的偈颂:“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称赞报身佛的偈颂:“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称赞应身佛的偈颂:“堂堂黄金相,巍巍不动尊,天上与人间,无不咸恭敬。”称赞如来相,以身业礼,以口业赞,以意业敬,是为三业供养如来。
(3)广修供养:广指所供之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普贤菩萨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悉皆供养。供养之物有财供养与法供养。财供养:有内财与外财。内财,如《法华经》说:用身、口、意三业恭敬供养,即礼拜赞叹供养。外财,指金钱田舍等。修行者、具大悲心。随缘能施,尽心供养。即一香一华,亦称理成就。如偈说:“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菩萨二乘僧。”法供养:以如来正法,开示众生,转迷启悟。如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逢人即劝,逢人即念是为法供养。吾人广修供养,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如法供养。可先劝一家,由一家及他家,从一方及十方,普贤菩萨称性起修,一字一句,周遍法界。
(4)忏侮业障:吾人由身、口、意而造十恶,由十恶而招致六道轮回之苦。如《行愿品》说:若此恶业有体相,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吾人既有业障,必当早求忏悔。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忏悔最好法门,莫如念佛。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又云:“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故人能念佛持咒,则业障自除。且念佛法门,无论利根钝根,业轻业重,但肯信愿持名,无不往生极乐世界。
(5)随喜功德:功德分二种:一者世间有漏功德,如慈善业,造桥修路,斋僧建寺等。二者出世间无漏功德,如了生脱死,广修六度、四摄等。对这两种功德,有力的则助力,无力的则赞叹,随喜而修,切不可讽刺打击,妒嫉诽谤。学习普贤菩萨随喜净土法门的精神,称赞阿弥陀佛的功德。
(6)请转法轮:如来说法,一句一字,皆从菩提心中流出,大众闻法,一句一字入耳,皆转入心中而成妙法,现在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我们应请大法师代佛说法,即请转法轮。法师转大法轮,能使人去恶向善,转凡成圣。说明请转法轮,当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7)请佛住世:释迦灭后,弥勒未生,曷能请佛住世?当知是心作佛,即心即佛。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涅槃,若人念念在佛,即时时请佛住世。勤修六字洪名,净念相继,则佛常映现心中。如经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8)常随佛学:我们时时以佛为学习的榜样,对佛的教法要依教奉行。总之,要诚心忆佛,从因至果,引得心智,随之而学。常常如此,始终不变。
(9)恒顺众生:以大悲心,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对任何众生,都要承事供养,如敬父母乃至如来,等无有异。要求做到以下四点:(1)于诸病苦为作良医;(2)于失道者示其正路;(3)于暗夜中为作光明;(4)于贫困者令得宝藏。
(10)普皆回向:菩萨作一切功德,都是为了一切众生,真正做到专门利人,毫不利己。怎样回向呢?经文中说:“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悉皆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
回向的内容有三种:
(1)回自向他:凡作一切功德、悉当回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
(2)回因向果:将自己日夜所念的佛号和每日课诵。为众生回向往生极乐净 土。
(3)回事向理:从理论上认识,所作的一切功德,即因缘所生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佛说功德,即非功德,是名功德。
我们学习普贤菩萨十大行愿,要牢记弘一法师书写的两句话:“愿得普贤真妙行,常乐利益诸众生。”
声明:本文章、配图均来源网络,如有不当请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