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浙 (2022)0000575
2023年4月9日,农历闰二月十九,逢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观世音菩萨为度化一切众生,于无量劫中发广大愿,她代表一切诸佛之悲心,显现诸佛悲智圆满之功德和利益众生的事业。
宁波慧日禅寺举办讽诵《大乘妙法莲华经》诵经法会。愿佛子们随学观音菩萨发菩提心,自利利他。
佛有妙法,比象莲华,圆顿深入,真净无瑕。
法华赞偈
六万余言七轴装,无边妙意广含藏;
白玉齿边流舍利,红莲舌上放毫光;
喉中甘露涓涓润,口内醍醐滴滴凉;
假饶造罪过山岳,不须妙法两三行。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大师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余字。
《妙法莲华经》是在佛讲经41年,年龄72岁,本经是佛即将进入涅槃之时,所讲的一部最重要的经典,地点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也可以说是临终遗嘱。
佛在《法华经》中云:“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明代蕅益智旭大师说:“是诚一代时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无上圆顿之旨归,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法华之重,由此可见。
《妙法莲华经》,本经以喻而立经名。“妙法”,与其他的法门虽目标一致,但又超越了其他一切法门,妙”是佛讲的“妙”,是心的奥妙,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是比喻,这在佛教中是最为常见的譬喻形象。有“微妙香洁”的功德,以喻大乘菩萨智悲双运,为悲悯众生,而发宏愿,于五浊恶世中行难忍之行救度众生,却又不为五浊所染,如同莲花生于淤泥之中却不为所染,故有此名。
《法华经》的主旨在阐释一乘佛法思想,不再讲小乘境界,经中本师释迦牟尼佛直接开示:人人皆是佛,皆得成佛。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三乘五乘,最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由之而来,佛陀对一乘之法的功德赞叹在经文中随处可见,一佛乘思想均贯穿其中。
《法华经》就是在告诉众生,种种法门,种种因缘都可以成佛,因为众生本来就有佛理。《法华经》中讲:“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个大事因缘,就是为了救度众生,才出现在世间的。“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这是如来的智慧和见解。
“妙法”是指“含一切法,泯一切相”,是心地法门,更简洁的概括则可以用两个字:如是。
本经的方便品与寿量品,是《法华经》的两大中心。佛由三昧起,称叹诸佛智慧甚深无量,难解难入,佛说诸佛究竟了知诸法实相——“十如是”。
“何为如是?如如本来。何谓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相”为外在之相,“性”为内在之性;“体”为所循之本,“力”为所成之用;“作”为生起运作,“因”“缘”为万法的因缘和合,“果”“报”为所成之果和所承之报;“本末究竟等”就是这完整而环环相扣的过程以及其中诸法的平等不二。此皆归于《法华经》中的一句:“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由此而成空、假、中三观。
“十如是”乃对应“十法界”而提出。十法界说的也是人的十种心境和处境,由高到低。但并非说“十如是”与“十法界”一一对应,而是讲每一法界中都有十如是,十法界彼此之间相互含摄,合之,乃百界千如,乘以三世间而为三千,为我们构建一个无量法界的完整全貌。
“百界千如,一念三千”,十法界的众生都不离一心,一心圆具万法,万法就在我们的一心。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与诸佛在自性上本来平等,只是觉悟有先后,佛性并没有差别。
憨山大师说:“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佛以种种方便度化众生,在《法华经》中,有七个譬喻:火宅喻、穷子喻、药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医子喻。种种法门只是方便之说,说明凡夫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何种众生皆可以得证佛果。
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法华经》所在之处既是佛所在之处,说明了《法华经》功德之大。
值此殊胜日,愿以虔诚之心圆满此次诵经法会,众生蒙佛加被,入佛智海。进而将佛菩萨的智慧慈悲融于生活中,世出世间皆得圆满,成就一切善法;祈愿世界和平,化干戈为玉帛;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