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成为佛陀在人间道德模范的践行者

2023-01-07 06:00: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抑恶

扬善

 




中国古人说“抑恶扬善”

善的是要传播的



图片



虽然中国古人说“抑恶扬善”,善的是要传播的,但是随着众生的业力越来越重,分享善也成了一种奢侈。


我们的内心是有业障的,普贤菩萨说我们众生的业障“若有形象,尽虚空亦不能纳受”,这句话我们也很难直接感受到。实际上如果具象的话,某个好事被我们听到都会被染污,因为我们的内心是有业障的。


高僧大德可以知道哪些是再来者,哪些是菩萨转世,会默默地着重培养他。但是不能告诉普通人,否则,对那个再来者是有损的。所以《楞严经》里说“菩萨密因”,他来到这个世界是要保密的,这就代表众生没有福报。



图片



我们的耳朵、眼睛、心意识,都是有染污的,经典里说我们众生的口气都是有毒的,所以点香、点灯,不能用嘴去吹。桂仑老和尚在很久之前就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不要靠太近,彼此吐出来的气是有毒的。”佛教里还专门讲到这个,就连徒弟跟师父之间都要保持着一米到两米的距离,因为弟子身口意的业力还不清净。所以,修行的人也是要自我保护的,彼此之间最好要有一定的距离。


佛教的建筑也有这方面的讲究,三千年前的印度那烂陀大学,那个时候全部都是砖结构的楼房,墙都是一米多厚,每一个房间里面都有通风系统,保持着空气的流动,房间的舒适度就会很高。


现在因为新冠病毒大家都知道了,人与人之间保持一米以内距离,危险性都是很大的,实际上佛教对这方面早就认知得更透彻、更清楚。因为佛教本身就讲人体是个大虫聚,就是由各种微生物、各种细菌组成的,一个正常人的生命就是体内各种系统平衡的过程,血液系统、淋巴系统,甚至呼吸、消化、泌尿系统都是为保持着身体的平衡。所以佛教能够认知这个身体的真相,告诉我们对这样的一个臭皮囊要生厌离心;另一方面,佛陀也制定很多维持身体健康的规则。



图片



对于漱口、清洁牙齿,佛经里也用了大量的篇幅非常细致地规定,对出家人来说就是上升到教育的层面了。比如,饭后马上要漱口;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口腔里、牙缝里都不能有残留食物。而且很奇怪,吃的时候是香喷喷的饭菜,与口腔、牙齿的微生物细菌混合了之后,就是不净物了,所以饭后要尽快清理口腔。


另外,佛教对用水也有非常严格地规定。一个出家人要备有两种水,一个是饮用水,一个是沐浴水。饮用水的话,佛陀规定以肉眼看没有虫,然后要过滤之后才可以喝。如果肉眼看到有虫,这个水是不能喝的。


什么是戒律?讲到底就是一种契约;不仅仅是契约,也是一种安全保护。是佛陀的智慧给我们的安全保护,也是我们人类文明行为的一种高标准。佛陀出家前本来就是当时印度最富有的国家——迦毗罗卫国的太子,所以佛教的教育在人类文明里面都是贵族式教育。


既然我们是佛的弟子,也受持佛制的戒定慧,我们就要成为佛陀在人间道德模范的践行者,世出世间都能够做好表率、表法。虽然每一个修行的人,未必马上就会像那些成就者一样有显赫的荣耀,但是因果必然是不虚的。恶业一定成熟于恶道,受到的是苦报;善业一定成熟于善处,受到的是乐报。





图片




月明天心

图片

关注更多分享


天心素食

图片

关注美味分享




我们这辈子能积累多少福禄寿的资粮呢?


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最究竟的方法是什么?


菩萨戒的功德力






相关文章
· 【重温经典】吉祥 光明 力量的源泉
· 一行禅师 | 此时此刻是你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
· 让心灵透出慈爱之光
· 每一天,都不会再来
· 修行人,要起吉祥的念头
· 最终的归宿
· 忆念善知识,何时何地都在光明的加持中
· 只要方向正确,能够开始和不中断,结果一定是成功的
· 怎样避免生命中的福报赤字?
· 悟公上人法语 | 坐禅,要有耐心学
· 趋吉避凶
· 什么时候修行最好?
· 今日小寒 | 赠您小寒养生方
· 怎样在境界面前让自己变得伟大
· 让我们在“信”中,锲而不舍地叠加福德资粮
· 都说富不过三代,这三个家族为何能兴盛不衰?
· 得一个硕果累累的人生
· 阴阳抉择——倾听天地的声音
· 这真是一个修行的好机会
· 它,也期望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