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纲要》
静权大师 述
第三十七集(二)
圆教
(三)圆教的道理
甲.无作四谛
乙.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丙.称性六度、十度
丁.不思议二谛
戊.圆妙三谛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三十七集
讲解: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本集视频时长:47:57
(三)圆教的道理
戊.圆妙三谛。
藏教但明二谛,不论三谛;通教明别入通三谛、圆入通三谛;别教明别三谛、圆入别三谛,而这里所明的是圆妙三谛。
三谛圆融,名“圆”;三一一三,名“妙”。但举真谛,真谛具三千性相,俗、中皆真,三谛皆泯相;举俗谛,俗谛具三千性相,真、中皆俗,三千皆建立;举中谛,中谛具三千性相,真、俗皆中,三谛皆绝待。一谛即三谛,三谛即一谛,是为“圆妙三谛”。
--- 《天台宗纲要》原文
圆教,妙不妙?
妙!
“三谛圆融,名圆,三一一三,名妙。”三即是一,一即是三,一具三,三具一。“但举真谛”,只要举真谛,真谛就具三千性相,俗中皆真,一即具三,“三谛皆泯相”;俗谛也是这样的,也具三千性相,就是“真俗皆中”。
就俗谛而言,虽然三千建立,请问这个建立之中有没有真谛?这里面非俗非真、即俗即真的中谛是有的,真谛和中谛的性还是在的。虽然举真谛的时候,“三谛皆泯相”,但是这个泯里面是具有俗谛的生相的。那不生不灭的中谛有没有?也是有的。所以圆教就圆妙在这里。
贤首宗、华严宗的最核心也是讲这个,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事无碍里具足了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所以最高的是事事无碍。
这里也是的,真谛虽然泯一切相、离一切相,但是它并不妨碍俗谛的道理。虽然俗谛建一切相,但是它也有真谛的理。这就叫妙!
法,长养我们的法身慧命。
我们之所以要去行菩萨道,就是这个道理,行菩萨道就是在实验。就像六度里面的布施,当你在布施某一个东西的时候,你的注意力会在这个东西上。如果你能明白这个东西是当体即空、具足诸法实相的时候,明白这个“一”具足法界理,这个物就不再是物的相了。有没有所布施的物的体性?没有的。如果所布施的物的体都可以透过了,那么造者和受者也就很容易透过的。
但是我们平时想不到这些。比如我们吃饭的时候,拿起碗,这个碗是俗谛还是真谛?从第一个角度来说,这个碗是人做出来的,是因缘和合的,现在你拿着它了,所以它首先是俗谛。但请问俗谛里有没有具足真谛?具足的。因为碗是无自性的,是因缘和合的,因缘当下的体性也是空的,所以具足真谛。既是俗谛的,同时又是真谛的,真俗不二,这就是中谛。
当你拿起碗吃饭的时候,你吃的是饭,还是吃的一心三观?如果你安住在一心三观中吃饭,你吃的就不是饭了,而是法。吃的饭滋养这个色身,吃的法就会长养法身慧命。
按照这个理,我们放生、施食就是依着圆教的理。施食的时候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也是圆教的见。离开圆教的见,能利益众生吗?那不叫真的利益。
只有圆教的见才是真正的佛的见,这才是真实的。在没有具足这个见之前,都叫方便。所以《法华经》叫“开权显实”,现出实际理地来。
佛陀成道后,二十一天说《华严经》,这是佛陀证道时真实不虚的、法尔如是的境界。
请问二十一天说《华严经》,真的只有二十一天吗?不是。因为念念都具足百界千如,念念都超越时空。佛的本地风光,这不可思议的“妙”,也是圆妙的。所以从世间角度来说,是二十一天说《华严经》,实际上《华严经》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
扩展学习资料
《宗镜录》
宋 · 永明延寿大师
内外不二门者。凡所观境。不出内外。外谓托彼依正色心。即空假中。即空假中妙故。色心体绝。唯一实性。无空假中。色心宛然。豁同真净。无复众生七方便异。不见国土净秽差品。而帝网依正。终自炳然。所言内者。先了外色心一念无念。唯内体三千即空假中。是则外法全为心性。心性无外。摄无不周。十方诸佛法界有情。性体无殊。一切咸遍。谁云内外色心己他。此即用向色心不二门成。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